我知道的風俗初二作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遊。在旅遊過程中,我發現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風俗。下面是我知道的風俗的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我知道的風俗作文1:端午節的習俗

初夏像一個調皮的小男孩,說笑就笑,說哭就哭。剛才還是艷陽滿天,火紅的太陽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球一般,刺辣辣地照著大地,熱得奔走的人兒臭汗淋漓,不一會兒,天空中飄過幾片烏雲,空氣悶熱,轉眼“嘩嘩嘩”下起了雨。雨不見得很大,但是很密,飄飄揚揚。

喔,端午踏著舞步輕快地來了。

走過鄉村,每家每戶忙碌著,歡聲笑語。一陣水汽從鍋里漫開,那種醇醇的香味兒撲鼻而來。嗯,清香、誘人,那是粽香,濃濃的糯米味裹著淡淡的粽葉兒的清香。

來到城鎮,蓄滿水的河道上,有節奏的哨聲、鼓聲、吶喊聲,響成一片,十幾條龍舟蕩漾在碧波里。龍舟上,十幾個青壯漢子,揮舞著手中的漿,喊著號聲,奮力向前進發。

眾所皆知,端午的由來,起源於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20xx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雖說有些神化,但一位詩人,能夠被人們近兩千三百年一直祭奠,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著實令人敬仰。

又到端午,又聞粽香,又見龍舟,又祭屈原。

我知道的風俗作文2:端午節的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都是爸爸告訴我的,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天,人們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有關,比如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雄黃酒和包有黃豆瓣的粽子。(我只記得四黃了)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父親溺死在江中,多日不見屍體浮出水面,曹娥就沿江邊哭邊找,始終不見父親屍體,十七天后,也就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她投江尋找,五天后她抱出了父親的屍體,被傳為神話!

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粽子,都會唱起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我知道的風俗作文3: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那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當天晚上,等月亮出來的時候,人們都要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簡直就像是一個大餅。

中秋節有三大傳說:第一大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大傳說——吳剛折桂、第三大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是陰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每家每戶團圓的節日,每到那天晚上,親朋好友就要聚到一起吃團圓飯,晚飯在團圓節里就是團圓飯。如果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來吃團圓飯,那么那個人一定很傷心。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