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也不可獨善其身作文

古語有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確,飛黃騰達,平步青雲時,我們應該心繫天下,兼濟天下,但困苦不得志時,我們就可以獨善其身,對身邊的人不聞不顧了嗎?古人的話有其時代局限性,就現代,並非完全為真理。佛曾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不論是與我, 朝夕相處的親人,亦或是遠隔天邊、或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是與我們有緣之人。我們就算“窮”,也要做一個窮得只剩下系天下之心的窮人,做一個不悔於今生,無愧於前世的人。

觀讀《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尚算不得時代的勇士,他還缺少一種窮則兼濟天下的大愛之心。他說他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面對官場的惡穢污濁,他無奈,他選擇躲避。若他心繫天下蒼生,擁有一顆大愛之心,便不會去尋找那只可他一人擁有的田園之樂了。

品閱《愛蓮說》,周敦頤其實也有瑕疵,他也缺少窮也得兼濟天下的寬廣之心。他表示他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為何不把這一份堅貞與清正普及於天下呢?為何不竭盡全力去淨化淤泥呢?

杜甫,即便是在“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人生暮年,也不忘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壯麗歌謠;諸葛亮,就算“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其一生,他始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忠實於蜀國;范仲淹,縱使在慶曆新政無力挽救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下,依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繫天下蒼生。

這三位,正如魯迅口中的“真的猛士”,是中國的脊樑。

還記得汶川地震後的捐款情節嗎?一位年過七旬的拾荒老人,含淚將自己多月的積蓄投入捐款箱。在物慾橫飛的時代,他卻擁有著一顆心繫天下的熱心,這正是我們應學習的中國脊樑。

還有退休幹部楊善訓,四十年如一日地為蒼生默默耕種著常青的山林;還有拾荒老人郭明義,他幾十年來無論風雨,堅持為希望國小捐款,資助了一批批貧困學生。他們的貢獻儘管不是最大,卻大過任何的施捨,他們所貢獻的是一種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

達,則兼濟天下,窮,也得兼濟天下。讓我們用一顆緊系天下蒼生的心,去點亮黑夜的明星,驅散沉重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