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初三作文800字3篇

目送初三作文800字1:

我正做著閱讀題,門鈴響了。我打開門,是隔壁樓的小茵。國小時我們親密無間,但上了不同國中後逐漸疏遠,已是許久未見。我有些驚喜,連忙請她進來。

她卻沒有久留的意思,只靠在門邊,躊躇道:“我能借你們學校的試捲來看看嗎?”說罷便帶著急切而懇求的表情,小心翼翼地望著我。我愣住了,半晌才輕聲道:“稍等。”片刻後我取來試卷。她感激地接過,連聲表示過幾天就歸還,然後向我道別,轉身向樓梯口走去。

我扶著門怔怔地目送她離去的背影。“啊,她長高了許多,以前總被我取笑‘矮冬瓜’的。”我無意識地喃喃自語,盯著那瘦削的身影出神。突然我注意到那一晃一晃的馬尾——她什麼時候蓄起長發了?以前她不是最嫌麻煩了嗎?我低下頭,目光再次掠過,停在了她的高幫鞋上。我還記得,從前她總是一本正經地表示高幫鞋不舒服……往事樁樁件件,歷歷在目。當我困於回憶時,方才她疏離侷促的神色又突然躍上心頭。我突然覺得可笑而又可悲,什麼時候,我們已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悵然地抬起頭,恍惚間她的身影已消失在轉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黯然嘆著,輕輕帶上了門。煙花易冷,人事易分。我不得不承認時間的殘忍,不得不承認我曾經的朋友是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可我不甘心,我不願失去啊。

我勉強壓下複雜的心緒,強迫自己繼續做題。這篇文章是龍應台的《目送》。起初我還有些心不在焉,慢慢地,我的心情沉重起來。作者的一段話直直戳在我的心上:“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她寫的明明是親情,我卻分明讀到了我的友情。我默默地咀嚼著這句話,一開始只覺無盡感傷卻無能為力,而後卻慢慢有了新的看法:任何情感都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它們的失去是我們生命的必然,我們必須勇於面對。目送離開,亦是成長。

我突然悟了。釋然吧,我對自己說。

幾天后,小茵如約來歸還試卷。這一次,我平靜地目送著她離開。

目送初三作文800字2:

從未有過這樣一句話,叫我淚流滿面,“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初讀,泛起一波辛酸與無奈,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寒風瑟瑟的夜晚您送了一步又一步,媽媽柔聲呵斥您。小攙貓似的我像個會走路的復讀機,“下次我還要吃你做的餃子。”您笑的和不攏嘴,不厭其煩的答應著。望著我們的背影,我無法體會您當時的心情,但那期盼的眼神,不受控制向前邁的腳步,一遍又一遍的招手再見,佝僂的身軀;這一切永遠鐫刻在我心低最柔軟的地方。

前天早晨,姐姐的孩子去上學。姐姐滿眼的擔憂,探著身子注視,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於街角,她還時不時朝窗外凝望,自言自語:“路上應該不會出什麼亂子吧。”

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釋然了很多,這是人生的輪迴,子女繼承著上一輩殷切的目送延續著對下一輩無止境的目送。

我不喜歡風花雪月的鶯歌燕語,很甜蜜,很感傷,卻缺少一種厚重感,文字的厚重,歷史的厚重,情意的厚重。讀龍應台的作品,需要一顆“竹不留聲,雁不留影”的“閒心,靜心,憂心。”

我相信,這不是文章,是靈魂的申訴,心靈彷徨後的吶喊。每逢假期,報紙旅遊特刊總有一條路線,“金門三日游”“好金門三千九百九十九元,戰地風光餘韻猶存”。我一直心存敬畏,因為“這裡的人,好多在上學的路上失去了一條手臂,一條腿。這裡的人,好多過了海去買瓶醬油就隔了五十年才能回來,回來時,辮子姑娘已是白髮乾枯的老婦;找到老家,看見老家的頂都垮了,牆半倒,雖然柚子還開著香花。撿起一張殘破的黑白照,她老淚縱橫,什麼都不認的了。”第一次接觸這段文字,自詡理性的我顫抖了,我不敢正視,不管是文字還是歷史,因為這不是新聞,不是回憶,是赤裸裸的苦難和接受真相後的萬念俱灰。“這個小小的美麗的島在四十四天內承受了四十七萬枚炸彈從天而降的轟炸。

在四十年的戰地封鎖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數目的地雷。這裡的孩子沒人敢到沙灘上嬉耍追逐,這裡的大人從沒見過家鄉的地圖,從不敢問山頭的那一邊有多遠,從不敢想像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還是侵略者,他們或為天下蒼生或為一己私利,血染了這個灰色島嶼,勝利者載譽而歸,開始新生活,失敗者鎩羽而歸,也開始新生活。留下面對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

《目送》的綿綿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綿綿生命,是正義背後的罪惡和時代的殘酷與疼痛。林清玄引用過偉大禪師龐蘊的名言佳句“好雪片片,不落別處”。純潔的雪花飄落融化,卻悄悄滋潤了我們的心田。真好!

茶,一杯已盡,不願再續。

挑燈聽雨,會心之狀,不覺宛爾。

目送初三作文800字3:

伴著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於將一本並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捨,激盪的一波又一波深思。

對於一個整天關在校園裡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目送”,一個多么溫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捨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後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於心間的神奇力量。

作為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溫暖的筆端一一呈現。我安靜地讀著這一切,於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溫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

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係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於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我常自比為三毛,因為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於稀泥中的人,對於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么地不忍擦去,因為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於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著遠去的記憶。

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捨。

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么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說對於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么對於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著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

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為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在圖文並茂的意境中,讀著、感悟著那點點滴滴的溫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溫暖的浪花。我想著,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現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牆影中,在夕陽的餘暉下回想著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溫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

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捨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為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著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著人世的一切。

如果說開篇的《目送》是為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溫暖、回憶與念想並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么,在最後的一系列關於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為讀者設下的一級級台階,讓讀者看著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後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於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

在讀著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像著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不過轉念一想,生命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