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經典之美

國中一年級的時候,曾害過一場病,慈愛的父親聽從醫生勸囑,讓我休學一年。當時為這我還哭過好一陣子鼻子,不上學,就意味著學業上掉隊,但終究沒拗過有些倔強的父親。在家閒著時,我就找書來讀,那時哥哥正上高中,碰到哪天他沒上語文課,我就把他放到家中的語文課本攤開來,有滋有味地讀起來。印象最深的是巴爾扎克的 《歐也妮·葛朗台》、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等外國文學作品,儘管只是節選,但這些書從一個側面讓我看到了光怪陸離的異域風情。

因為一場休學,讓我喜愛上了品讀外國文學名著。1987年,我高考落第,儘管在情理之中,但心有不甘;想復讀,無奈家境並不寬裕。於是聽從父親安排,進了父親所在的廠礦上了技校。兩年後,我被分到廠里當了一名維修設備的鉗工。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我這樣一個體格的人來說,顯然有些勉強,抱著應付式態度,我在那裡混了16個年頭。但對於讀書和寫作,我可一點也沒放鬆過。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去舞廳跳舞十分流行,正值青春年少的我,自然也不甘寂寞,閒暇便隨著人流,湧進這些場合找樂子。但不管怎么玩,回來後,我總不忘找來床頭上的外國經典作品研讀一番,方才帶著滿頭幻想安然睡去。

當歷史的車輪不經意間碾進二十一世紀的第五個年頭時,我告別了整天起早貪黑的鉗工生涯,邁進了機關的大門,開始了我自小就喜歡的文字工作。8小時之內,是按部就班的手敲鍵盤,8小時之外,留下更多的則是閱讀經典名著後的輕鬆與愜意。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讓我明白原來大自然竟是這樣的美好;托爾斯泰的宏篇巨著《戰爭與和平》既讓人感慨歷史的厚重,又為人性的複雜而唏噓;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最終讓我懂得:原來人類就是靠著如此堅韌的意志,才會打拚出光輝奪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