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節徵文1000字

“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風箏,古時南方稱“鷂”(yào),北方稱“鳶”(yuān),利用空氣動力飛行,在我國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的木鳥是風箏最早的起源,“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後來魯班又用竹子對風箏的材質進行了改進;東漢時造紙業發達起來,民間開始用紙裱糊風箏,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風箏。據說南北朝時,風箏還曾被用作傳遞信息的工具。風箏跨越時空20xx多年,將七彩的文化延傳至今。

“江南江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桃花開、櫻花放,柳絮飛舞,萬物復甦,又是一年春來到,每每走過公園,廣場,或是一片開闊的空地,都會看到許多手拉長線、仰頭注目、隨風奔跑著放風箏的人們。我總是禁不住駐足仰望天空,透過暖暖的陽光,欣賞形態各異、自由自在、上下翻飛的五彩風箏。她們絢爛的外衣和優美的姿態與朵朵白雲遙相呼應,把湛藍的天空打扮得分外生動靚麗。小小的風箏迎風起舞,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命力。感慨古人的偉大探索和不懈的實踐,他們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留下了絢爛多彩的風箏文化。我的心也不禁飄然起來,好想放飛一隻自己的風箏啊!

讓我無比興奮的是,在這花開草長的美麗季節,師達風箏節就要開始了,活動主題是“感受傳統,放飛夢想”。親手繪製風箏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放飛風箏勇敢立志遠大夢想,對於我們初一的學生來說,真是太讓人期待了,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活動中。

通過對風箏文化的學習,我了解到風箏按照形狀主要有六大種類,即串式、桶形、板子、硬翅、軟翅和自由類;硬翅風箏,顧名思義,它的翅膀是固定的。用上下兩根橫竹條做成翅膀形狀,兩側邊緣高,中間凹,形成通風道,翅的兩端朝後傾。北京的沙燕兒風箏就是此類風箏的典型代表,它只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彎曲形成獨特的“膀兜”,使沙燕兒在風小時也能起飛,風大時更穩。我選擇做一個外形像一個“大”字的“沙燕兒”,燕子頭,蝙蝠,牡丹,壽桃,再裝飾一個小花邊……我沉浸在繪製的每一個細節和過程中,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在風箏節的展演中,我們初一(1)班展示了兩個風箏的放飛,1號為自主繪製風箏——班徽,2號是自由式選購風箏---——一隻超級大的顏色艷麗的巨形章魚。

一號風箏身繪班徽,在風箏手李丹陽同學的操控下扶搖直上雲天。風箏的主體是一顆大馬頭,頭帶王冠,嘴微微張開作嘶吼狀,身後背著四扇大翅膀,整體形成一個“永”字。旁邊兩個印章“不言敗”、“不放棄”。它象徵了我們51名一班學子永不放棄,頑強拼搏的精神。空中“永”字馬頭格外顯眼,駿馬插翅騰空而起,迎風飛舞,太帥氣啦!全班同學為之歡呼吶喊,“再高點兒,再高點兒……”。風箏仿佛聽到了我們的呼喊,果然乘風而上,越飛越高……

看著風箏在藍天下如初生的駿馬,穿梭在朵朵白雲間,活力,自由,奔放……就像躍躍欲試、蓄力待發的我們。願我們能像風箏、如駿馬一般,在師達啟航,奔向未知的美好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