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中考滿分作文:關於“禮”的遐想

一種禮節,透著一種文明,就像一個人的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一樣。小編收集了關於“禮”的遐想作文,歡迎閱讀。

關於“禮”的遐想

中國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信奉禮尚往來。《詩經》有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桃報李”是不成文的,卻被人們所認可並實踐著,以至於成為一種風尚。

婚喪嫁娶,孩兒滿月,生日慶典,奠基上樑,參軍升學乃至仕途升遷等,皆是喜事,皆有“禮”的分子,所謂世故人情,約定俗成,無可非議。

然而,隨禮之風日趨漸長,不免令人擔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隨禮的數額也有所提升,從10元、20元,到30元、50元,再到現在的100元、200元。上述的禮價曾一度穩定。當然,這是常禮,至於親朋好友、同學老鄉、同事鄰居等,就從禮價上反映出了親疏程度,關係如何則另當別論了。

其實,也沒什麼好擔憂的。禮價的攀升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說是恩格樂係數的體現。我曾聽父母說,過去在農村,誰家孩子出生,兒女婚嫁,送的禮也就是2斤掛麵,幾個雞蛋或是2元至10元不等的禮錢,直到現在也仍有10多元的常禮。

喜事往往圖吉利、熱鬧,至於禮數,無論是多還是少,都是可貴的。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嘛。人到了,來捧個場,就是求之不得了。我覺得,我們不應以禮數的大小來論人情的厚薄。可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和心中所想的畢竟受現實特別是市場經濟中的金錢光環的籠罩,所以,大家都認為,不多送點禮,就不足以表明自己的心跡。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有這樣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遍數芸芸眾生,修煉到君子境界的能有幾人?

其實,應酬之禮也就是交際來往的禮節,它在我們生活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人生在世,都是相互依靠的,對於他人,無論遠近親疏,我們都應懷一份感激之情,尤其是對那些施恩者,更應該設法回報。有了感恩、回報、回想的過程,人生才豐富有趣,味美香醇。

一種禮節,透著一種文明,就像一個人的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一樣。春秋時的大政治家管仲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仲認為國家要想獲得長治久安,一定要百姓都了解是非禮節,這是社會穩固的根基。看,說來說去,說到了精神文明,當然是建立在“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文明基礎上的。我還是贊同移風易俗,雅事雅辦,千萬莫長攀比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