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作文600字

說起吊腳樓,大家可能不了解,它是土家族最原始的生活形式,土家族族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座吊腳樓。吊角樓的一般居住者土家族人,他們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600字吊腳樓作文,希望你們喜歡。

吊腳樓600字作文篇1

苗族吊腳樓

在貴州黔東南、黔西南等地的苗族民居中,有種頗具特色的樓房——“吊腳樓”。樓房依山而建,後半邊靠岩著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房用當地盛產的木材建成。二層三層和前檐用挑伸出房基外坎,形成懸空吊腳狀,故稱“吊腳樓”。

按傳統,祖宗聖靈的神龕要設在二樓的中柱腳。苗族人民認為吊腳樓里有祖先的聖靈日夜庇護,闔家方能興旺發達,人人皆可健康平安。樓的壁板用刨光的杉木板封鎖。每間的窗欞子用木條拼成形狀不同的圖案。各間的房門均為獨扇,唯有堂屋大門為兩扇。大門上方,兩頭安裝有兩個門當木雕,門的另一頭成牛角,富裕人家還要有龍鳳浮雕,俗稱為“打門錘”。

吊腳樓一般為三間四立帖或三間兩偏廈為基礎,一般分為三層:底層都用作家畜或家禽的圍圈,以及來擱置農具雜物等;中層住人,正中間為堂屋,也是宴會時賓客笙歌舞蹈的場所;三層多用於存放糧食和種子,是一家人的倉庫。家庭成員在這樣的空間組合下生活,無形中便被祖宗聖靈所在的堂屋的空間引力所凝聚,從而為家庭增加了親和力。

在貴州,“吊腳樓”這一特色的民族建築形式在苗、侗、瑤、水等民族居住地隨處可見。如今,“吊腳樓”已經成為有名的人為景觀。在著名的“千戶苗寨”,千百棟吊腳樓與花木共映,層層疊疊,無論遠看近看,無不體現了吊腳樓那別具一格的民族韻味。

吊腳樓600字作文篇2

吊腳樓

吊腳樓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住宅,也叫作吊樓,一般坐落在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湘西、鄂西、貴州等地區。

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因為椿、紫的諧音“春”、“子”較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台木欄。這就又是一間精美別致的土家人民居——吊腳樓誕生了。

土家人建造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即節約土地,造價又較廉。

吊腳樓的上層很通風,也很乾燥,更可以防潮,是居室;下層用來做豬圈牛欄或用來堆放雜物。

我們現在的房屋大多是別墅,再差一點兒的也就是公寓了,所以我想,我們這裡的民居是不是也就是這些別墅啊,公寓了呢?

吊腳樓600字作文篇3

吊腳樓

說起吊腳樓,大家可能不了解,它是土家族最原始的生活形式,土家族族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座吊腳樓。

吊角樓的一般居住者土家族人,他們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說起吊角樓,它不但是土家族賴以生存的住房,也是鄂西土家族地區最複雜而有最能顯示富有的一種典型的建築形式。隨著經濟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吊角樓成為土家族地區的一種普遍建築,就其結構而言,各地區的吊角樓大同小異,它們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正屋和廂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廂房的下部有柱無壁,用來餵養牲畜、堆放雜物,所以稱吊角樓為半乾欄式建築。

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斷常雕繡球,金爪等各種形體,窗欞刻有雙鳳朝陽,喜鵲嗓梅,獅子滾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等各種花草,古樸雅秀,既美觀又實用,很有民族住房的特色。看過吊角樓,到過苗鄉土寨的外地人說:“苗香美”,、“土鄉美”,美就美在這吊角樓。

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讓我敬佩的五體投地,作為華夏兒女,我為華夏大地的所蘊藏的文化底蘊讓我感到自豪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