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題3篇

中考作文題1:

從下面兩個文題中任選一題作文。

作文(1)題目:春嫩不懼寒

作文(2)閱讀下面材料,選擇感悟最深的一點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團隊,心存高遠,腳踏實地,沉浸於量子世界十餘載,追求小量子裡的大“夢想”。他們堅持不懈,追求極致,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繼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9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0多年後,人類首次實現其量子化。

認識薛其坤的人幾乎都知道他近乎苦行的生活軌跡。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這樣的作息時間,他已經堅持了整整20xx年。在薛其坤看來,“全世界從事物理研究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刻苦的。”刻苦是他們團隊攻堅克難的第一秘訣。

科學研究的刻苦不是常人所能堅持的。薛其坤認為進入了這個科學世界,應該以苦為樂,這樣的堅持是一種享受。他在緊張的工作中體會到的是快樂,而非痛苦。憑藉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心與擔當,對信心的堅守,薛其坤及其團隊勇於探索,刻苦鑽研,終於向國際科學界“亮劍”。

“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學生一個一個培養出來,唯有如此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這位科學家追夢人如今最樸素的願望。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創意地表達出真情實感。

(2)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

(3)不少於500字。

(4)書寫要規範、整潔、美觀。

(5)文中不得出現考生本人姓名以及畢業學校名。

【解讀】

《春嫩不懼寒》中的關鍵字即是“春嫩”和“寒”,“春嫩”即“初春”、“早春”,可以引申理解為一個人的少年時代,而正在讀書的青少年也正是“春嫩”時節;“寒”即“寒冷”,引申為人生路上的苦難、挫折、磨礪等。可以從語句的本義寫自然界的某種事物,是怎樣不畏懼冬末的嚴寒的;可以從引申義(比喻義)的角度,寫某個少年是怎樣不畏懼人生路上的艱難執著前行的。

寫作時,“春嫩”或“不懼寒”在文章中應該有一個特寫的鏡頭:寫早春寒意料峭的景象或初春某種花草伴雪成長的景象,以此來烘托文中的人物,使人物的感情自然地抒發出來。縱然不是真實的“春嫩”或“不懼寒”,但我們為了突出文章中心的需要,不妨可以在文中描摹帶有“春嫩”、“不懼寒”的詩意環境,把人物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既增強了文章的詩意氛圍,又照應了題目,使文章主題得到升華。

第二篇文章是材料作文。試題給出了摘選自《人民日報》的449字的材料,材料展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團隊從事物理研究並取得輝煌成績的事跡,並通過他的言論表現了薛其坤及其團隊為追求夢想,刻苦鑽研,以苦為樂的品質,讚美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對工作的熱愛,對科研的責任心與擔當,對信心的堅守以及勇於探索,刻苦鑽研的精神。

寫作時,可以從記敘的角度入手,寫自己身邊的某個值得敬佩的人獻身事業、以苦為樂的真實事件,也可以發揮合理的想像,記敘薛其坤院士早晨7點到晚上11點在實驗室里工作的過程,也可以模擬寫作薛其坤院士的日記,形成一篇展示薛其坤院士為研究物理學、精心教育學生而無私奉獻精神的自述文章。還可以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闡釋“刻苦是攻堅克難的第一秘訣”、“夢想點燃精彩人生”、“堅持成就夢想”等觀點……行文中選擇其中一個角度即可,不必面面俱到。這篇文章,也可以在寫作的形式上下功夫,寫成日記、書信、演講稿、人物訪談等都應該是一種創新的表達。

【誤區】

誤區一:思維僵化。“春嫩不懼寒”一題富於詩意,必須在較好地完成現代文閱讀《雪地“吃春”》的基礎上,準確理解題目,才能把文章寫得充實具體。有很多考生受現代文閱讀的影響,不敢發散思維,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大肆地寫“雪”,寫在雪中發生的事情,然後生硬地往題目上扣,根本沒有體現出“不懼寒”的主題。

誤區二:內容淺易。在具體的寫作中,“春嫩不懼寒”最好體現出引申義或比喻義,體現出自己或他人不怕困難、勇於戰勝挫折的精神。不能對“春嫩”理解過於淺易,簡單地認為是“春天的各種事物太鮮嫩,因為春天來了,根本不用懼怕冬天的寒冷”,這樣理解,就與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完全相反了。也不能理解為“春嫩不應該懼怕寒冷”,這也絕不是命題者的初衷。

誤區三:主題泛濫。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會出現多個感悟最深的寫作角度,不能因為自己占有的素材少而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多個角度。在“薛其坤帶領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材料中,出現了“堅持”、“刻苦”、“夢想“等多個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地去寫

寫,會顧此失彼,哪個方面都不會寫的太充分,主題自然不會得到凸顯。

誤區四:審題偏頗。材料作文最怕審題出現偏頗。寫作前,一定要反覆閱讀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句。不能太過於強調材料中無足輕重的語句。如針對材料中“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等詞句去設定寫作角度、確定寫作主題,就很難寫出切合題意的考場佳作。

【範文】

春嫩不懼寒

嫩柳輕搖,飛絮競逐,遊絲相賽。行走在旖旎的春天,雖然剛經歷寒冬的洗禮,但萬物復甦,生機盎然,大自然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

我喜歡春天,不僅因為她有鳥語花香,春光融融的美景,更是因為她是希望和活力的象徵。春天中的萬物都只有經歷嚴寒後才能復甦,她所蘊含的不畏挫折,積極進取的精神激勵著我奮力前行。

半樹青蔥,半樹春。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俊采星馳。古往今來,年少而有為者比比皆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少有奇才,六歲屬文,二十歲作《滕王閣序》,名揚四海,“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成為千古名句。蘇軾,生十年,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也一樣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激情,有著“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執著,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骨,我們當然要勤字當頭,為了自己的夢想,不懼艱險,努力前行!

半米陽光,半米香。

人生如四季,我們正處在最美的春天。年少的我們,自信卻不自負,張揚卻不張狂。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撐起自己的藍天。放眼今朝,90後的創業青年奮發有為,最近,一款能幫你淘到時下潮流禮物的APP套用“禮物說”在網上火了起來,短短四個月,用戶就達到200萬,而成功開發這款軟體的人,竟是年僅21歲的溫成輝。他也曾因資金問題面臨困境,但他篤定的說;“你不放手,失敗才會撒手”。有志不在年高,追夢的路,迷霧茫茫,但我們依然要信心滿滿地走向前方,所有的磕磕絆絆都只是暫時的考驗,對夢想“不放手”的溫成輝成功後笑得清清爽爽,在路上的我們,對追求不言棄,也定能贏得痛痛快快,讓我們的春天絢麗多彩,繁花似錦。

半院桃李,半院花。

身在考場的我們,正在用筆尖與試卷的窸窣聲譜寫著最動聽的音符。我們從升入國中時開始編織自己的夢想,在父母老師的支持與鼓勵中踏上追夢之旅。我們知道,有夢在,這個春天必會留下難忘的記憶,這個春天裡,校園裡的半院桃樹和李樹和我們一起共逐高中夢,一路歡歌,一路精彩。桃李用滿樹鮮花換一個春天的倩影,我們會用努力換一個無怨無悔的結局。

碧草如酥處,繁華錦上時。左岸夢想,右岸幸福,將青春的道途,點綴得滿徑花香。而我將在這漫漫長途中,收穫自己的風景。春嫩不懼寒,於蝶舞蹁躚處,我自鏗鏘!

【解讀】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結構清新的滿分作文。考生靈活地駕馭語言,把“春嫩不懼寒”的精神在文章中全面地展現出來。從結構上說,全文洋洋灑灑,充滿散文的味道,“半樹青蔥,半樹春”、“半米陽光,半米香”、“半院桃李,半院花”巧妙穿插於段落間,把文章主體部分自然劃分為三個層次,先由古代少年才俊寫到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再由90後軟體開發者寫到信心滿滿的“我們”;最後結合“我們”身臨考場的實際抒寫“不懼寒”的心聲。結構設計非常巧妙,讀者一目了然。捧讀這篇考場佳作,你會忍不住反覆品味。考生的語言優美流暢,很能打動人心:開篇對春景的描繪,輕輕幾筆,信手拈來,而春景畢現;三個“半……半……”的精巧設計,把優美的意境創設出來;結尾再用優美而精煉的語句把春景與青春、人生巧妙結合,畫龍點睛,升華主題。

中考作文題2:

有的人,無論遠近,仿佛總在身邊;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終浮現眼前;有份情,真摯濃烈,時時溫暖我們的心田;有種理,意味深長,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他們(它們)從未走遠。

請以“從未走遠”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讀】

鹽城卷一直以命題作文為主,20xx年仍舊採用這一考查方式,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現作文題,而是以“導語+命題+要求”的形式呈現出來。

就命題內容來看,這道作文題,仍就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寫作實際,讓每位考生都有話可寫,有真話講,有真情抒,積極引導學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關注社會,擁抱自然,思考生活,進而獲得個性化的感悟。寫好這道題關鍵在這幾個方面:

讀導語,實現從時空到心理的跨越。這道題的題眼是修飾語“從未”,就是“從來沒有”的意思,這樣就可從時空角度把文題理解為“從來沒有走遠”,粗讀提示語,“總在”“始終”“時時”“常常”等詞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仿佛總在身邊”、“始終浮現眼前”、“時時溫暖我們的心田”、“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等短語,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在身邊;只是“浮現”在眼前,其實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眼前……可見,“從未走遠”一題,還應該抓住關鍵字“遠”從心理角度去理解,即“敘述的對象雖然已走遠,但其影響仍留存心底,並沒有走遠”,所謂“天涯若比鄰”便是如此。

定角度,構想從一個或幾個點解釋文題。文題中“遠”既指時間消逝的久遠、空間距離的長短,也指心靈的隔閡或思想的偏離等。可選取某一個人(物)如何讓“我”感覺從未走遠,也可以寫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覺他們就在我身邊的。

精構思,讓作文從平淡無奇變得光彩動人。中考作文怕就怕沒有特點,寫不出新意。而要寫出特點,寫出新意,就必須對作文有一個精妙的構思。寫作時要盡力寫出其中的“變化”過程,即由起初的以為遠去到感到就在身邊的過程,是某物的觸發,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啟發……如具體寫出自然就動人了。

【誤區】

誤區一:漠視導語。該題的導語已經比較明確地告訴考生,不僅可以寫那些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還可以寫那些看似已經走遠,實則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導語的研究,只是從第一個方面選材立意,就很容易寫得膚淺,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

誤區二:題材單一。導語部分提示我們可從人、事、情、理方面尋找題材,後面還附加了一個省略號,也就是說,如果寫那些從未遠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從閱卷情況來看,寫“人”的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寫爺爺奶奶這類親情、老師同學這類師生情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樣單一的題材造成撞車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得分。

誤區三:無“我”意識。“從未走遠”這一命題作文,其實就是個半命題作文,不僅要填寫出“誰(什麼)”從未遠去,其實還要寫出從未離開“誰”,而後面這個“誰”最好就寫“我”,而少數同學審題時忽略這一點,直接去寫某個歷史人物從未遠去,卻沒有寫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這就有“掉書袋”的嫌疑了。

誤區四:蜻蜓點水。不少考生審題時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思考了“是誰”從未遠去,沒有認真思考“為什麼”感覺“從未遠去”,是他(她、它)給人以教益,還是他(它)給人以情感的薰陶;是讓人思念、感激、感恩,還是令人反思、反省、感悟……難怪出現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範文】

從未走遠

仿佛一夜之間,鎮上雨後春筍般地冒出無數“現刻瓦片”的小攤,攤旁擠滿了喧鬧吵嚷討價還價的遊人,攤後站立著油嘴滑舌卻又分心刻瓦的攤主。我站在街頭,腳下依舊是那條麻石板路,卻似乎很多東西都走遠了。

一抬頭,鎮口石門上是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壽”,“口”中藏“祿”,“喜”依“示”邊,團團喜氣,卻又因瓦的灰色顯得肅穆起來。“福”下是喜鵲登梅、貔貅招財、麒麟送子、三陽開泰四副吉祥圖案,極為傳神。穿過石門沿著石板路走,兩側屋頂上青瓦鱗鱗千瓣,古樸素雅,沉穩寧靜,紋路古拙若桑間雞鳴,桃源犬吠,淳樸可愛。

十多年前,小鎮尚未被開發成為景區,未被冠以古鎮之名。幼年的我熱衷於觀賞陶二爺雕瓦刻磚。他好兩口小酒,頰上微酡,使描樣上線條飄逸圓潤,下刀時力道勻適,打磨時凹凸有致,上藥後渾然天成。一抬腕,是丹鳳朝陽,一低頭,是魚躍龍門。鑿削鏟鏇,如寫書法,抑揚頓挫間光影流動。陶家一排“福”字瓦簡單而各異,掩映著後院小葉黃楊密密匝匝的葉子,流淌著時光靜好。

可現在,那些生意紅火的攤主並不描樣,遑論上藥——現刻嘛,效率第一。彼時的認真與虔誠呢,精雕細琢與歲月安穩呢呢,難道都隨著這十餘載光陰漸行漸遠了嗎?我聽著耳邊高高的鞋跟叩擊著石板路,望著尖尖的傘頂划過起伏的牆垣,心下一絲迷惘。

七拐八彎進深巷,熟悉的木門,斑駁的低檻,陶二爺竟一直沒搬家。推開半掩的門,一聲舊舊的“吱呀”聲還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條魚,磚石中心只寥寥幾筆,一條極生動的灰鯽,然覺滿磚江湖,煙波無盡。抬頭見是我,一怔神,鏇即爽朗一笑:“丫頭還記得我這老頭子?”我可處江湖之遠啦!”復又低頭。有細密的雨絲飄舞,屋瓦上浮漾著濕濕的流光。

跨出門檻的那一剎那,我恍然意識到,那些我以為走遠的,其實都在這兒,從未走遠。也許在深巷裡,也許在職業掩映下,陶二爺始終如此,懷著雕刻的信仰刀刀筆筆,歲歲年年。

那寧靜空靈的檐雨滴聲,從未走遠。

【解讀】

作者以細膩的筆調,捕捉生活中的細節。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時陶二爺雕刻時的動作,再次相見時,老人家的神態簡練傳神,“一怔”“一笑”,一“低頭”,儘管只是一個普通的刻碑老人,但他的執著與堅守,正是一道從未走遠的風景。文章一氣貫注,筆法累累如串珠,全無矯情做作之文句,在積累了許多來自生活的感性體驗之後,在這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顯露出一番成長的自省和理性思辨,體現了考生對現實的關注和思考,科技進步和文明傳承這一重大的社會性問題便在這些細節中得以凸顯。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卻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人回味無窮。

中考作文題3:

有的人,無論遠近,仿佛總在身邊;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終浮現眼前;有份情,真摯濃烈,時時溫暖我們的心田;有種理,意味深長,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他們(它們)從未走遠。

請以“從未走遠”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讀】

鹽城卷一直以命題作文為主,20xx年仍舊採用這一考查方式,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現作文題,而是以“導語+命題+要求”的形式呈現出來。

就命題內容來看,這道作文題,仍就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寫作實際,讓每位考生都有話可寫,有真話講,有真情抒,積極引導學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關注社會,擁抱自然,思考生活,進而獲得個性化的感悟。寫好這道題關鍵在這幾個方面:

讀導語,實現從時空到心理的跨越。這道題的題眼是修飾語“從未”,就是“從來沒有”的意思,這樣就可從時空角度把文題理解為“從來沒有走遠”,粗讀提示語,“總在”“始終”“時時”“常常”等詞也證實了這一點。而“仿佛總在身邊”、“始終浮現眼前”、“時時溫暖我們的心田”、“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等短語,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在身邊;只是“浮現”在眼前,其實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眼前……可見,“從未走遠”一題,還應該抓住關鍵字“遠”從心理角度去理解,即“敘述的對象雖然已走遠,但其影響仍留存心底,並沒有走遠”,所謂“天涯若比鄰”便是如此。

定角度,構想從一個或幾個點解釋文題。文題中“遠”既指時間消逝的久遠、空間距離的長短,也指心靈的隔閡或思想的偏離等。可選取某一個人(物)如何讓“我”感覺從未走遠,也可以寫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覺他們就在我身邊的。

精構思,讓作文從平淡無奇變得光彩動人。中考作文怕就怕沒有特點,寫不出新意。而要寫出特點,寫出新意,就必須對作文有一個精妙的構思。寫作時要盡力寫出其中的“變化”過程,即由起初的以為遠去到感到就在身邊的過程,是某物的觸發,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啟發……如具體寫出自然就動人了。

【誤區】

誤區一:漠視導語。該題的導語已經比較明確地告訴考生,不僅可以寫那些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還可以寫那些看似已經走遠,實則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導語的研究,只是從第一個方面選材立意,就很容易寫得膚淺,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

誤區二:題材單一。導語部分提示我們可從人、事、情、理方面尋找題材,後面還附加了一個省略號,也就是說,如果寫那些從未遠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從閱卷情況來看,寫“人”的占了絕大多數,而且寫爺爺奶奶這類親情、老師同學這類師生情的又占了很大的比例,這樣單一的題材造成撞車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得分。

誤區三:無“我”意識。“從未走遠”這一命題作文,其實就是個半命題作文,不僅要填寫出“誰(什麼)”從未遠去,其實還要寫出從未離開“誰”,而後面這個“誰”最好就寫“我”,而少數同學審題時忽略這一點,直接去寫某個歷史人物從未遠去,卻沒有寫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這就有“掉書袋”的嫌疑了。

誤區四:蜻蜓點水。不少考生審題時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思考了“是誰”從未遠去,沒有認真思考“為什麼”感覺“從未遠去”,是他(她、它)給人以教益,還是他(它)給人以情感的薰陶;是讓人思念、感激、感恩,還是令人反思、反省、感悟……難怪出現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範文】

從未走遠

仿佛一夜之間,鎮上雨後春筍般地冒出無數“現刻瓦片”的小攤,攤旁擠滿了喧鬧吵嚷討價還價的遊人,攤後站立著油嘴滑舌卻又分心刻瓦的攤主。我站在街頭,腳下依舊是那條麻石板路,卻似乎很多東西都走遠了。

一抬頭,鎮口石門上是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壽”,“口”中藏“祿”,“喜”依“示”邊,團團喜氣,卻又因瓦的灰色顯得肅穆起來。“福”下是喜鵲登梅、貔貅招財、麒麟送子、三陽開泰四副吉祥圖案,極為傳神。穿過石門沿著石板路走,兩側屋頂上青瓦鱗鱗千瓣,古樸素雅,沉穩寧靜,紋路古拙若桑間雞鳴,桃源犬吠,淳樸可愛。

十多年前,小鎮尚未被開發成為景區,未被冠以古鎮之名。幼年的我熱衷於觀賞陶二爺雕瓦刻磚。他好兩口小酒,頰上微酡,使描樣上線條飄逸圓潤,下刀時力道勻適,打磨時凹凸有致,上藥後渾然天成。一抬腕,是丹鳳朝陽,一低頭,是魚躍龍門。鑿削鏟鏇,如寫書法,抑揚頓挫間光影流動。陶家一排“福”字瓦簡單而各異,掩映著後院小葉黃楊密密匝匝的葉子,流淌著時光靜好。

可現在,那些生意紅火的攤主並不描樣,遑論上藥——現刻嘛,效率第一。彼時的認真與虔誠呢,精雕細琢與歲月安穩呢呢,難道都隨著這十餘載光陰漸行漸遠了嗎?我聽著耳邊高高的鞋跟叩擊著石板路,望著尖尖的傘頂划過起伏的牆垣,心下一絲迷惘。

七拐八彎進深巷,熟悉的木門,斑駁的低檻,陶二爺竟一直沒搬家。推開半掩的門,一聲舊舊的“吱呀”聲還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條魚,磚石中心只寥寥幾筆,一條極生動的灰鯽,然覺滿磚江湖,煙波無盡。抬頭見是我,一怔神,鏇即爽朗一笑:“丫頭還記得我這老頭子?”我可處江湖之遠啦!”復又低頭。有細密的雨絲飄舞,屋瓦上浮漾著濕濕的流光。

跨出門檻的那一剎那,我恍然意識到,那些我以為走遠的,其實都在這兒,從未走遠。也許在深巷裡,也許在職業掩映下,陶二爺始終如此,懷著雕刻的信仰刀刀筆筆,歲歲年年。

那寧靜空靈的檐雨滴聲,從未走遠。

【解讀】

作者以細膩的筆調,捕捉生活中的細節。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時陶二爺雕刻時的動作,再次相見時,老人家的神態簡練傳神,“一怔”“一笑”,一“低頭”,儘管只是一個普通的刻碑老人,但他的執著與堅守,正是一道從未走遠的風景。文章一氣貫注,筆法累累如串珠,全無矯情做作之文句,在積累了許多來自生活的感性體驗之後,在這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顯露出一番成長的自省和理性思辨,體現了考生對現實的關注和思考,科技進步和文明傳承這一重大的社會性問題便在這些細節中得以凸顯。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卻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