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竹子的國中作文

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壑壑,它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下面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有關竹子的國中作文,僅供閱讀!

青竹

竹經冬不凋,臨寒溢翠,凌雪傲霜,且自成美景,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我對其亦有偏愛,在竹的道路上不斷的尋找他,親近他。

詩詞歌賦中,竹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是“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中頌道:“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此處便道出了竹的與眾不同,令人更想親近他,了解他。想像在青翠竹海中,小樓中。一片綠影,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在陽光照耀下,雨水灌溉中,微風吹拂下,自信的成長。春暖花開時,嫩筍破土而出,參差不齊。烈日炎炎下,他用修長的身軀,顯示他的成長曆程。秋葉飄灑,寒竹蕭然,新老更替。這便是竹吧?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讓我更加理解了竹,他具有“遭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他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沒有那種桀驁不馴與高貴嬌羞。他的頑強不屈令人感嘆,他的隨性令人羨慕。而且他還具有一種高尚的品德,竹有節而中空,便是操守和謙虛的象徵。“竹解心虛是吾師”便也是對他虛心的謳歌。

竹果然文人雅士的象徵。他的宜人之處頗多,清新脫俗,窈窕輕盈,高潔謙虛。所創造的意境使人流連忘返。在古代,也只能用畫來將他定格。鄭板橋的《竹石圖》 ,汪士慎的《蘭竹石》等都體現了竹虛心亮節、瀟灑挺拔的君子風度。

詩詞歌賦雖能令人親近竹,但畢竟少了一份真實感。我曾去過宜興竹海風景區,那裡竹海茫茫,無邊無際,環境優雅,空氣清新。千萬片竹林連綴起來,形成一層層鋪景疊翠的波浪。從高處俯視,便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受。一片瀚海映入眼帘,翠綠,翠綠。風拂過,激起千萬波綠浪,一浪接一浪,這難道不是海嗎?至此,我才明白何為真正的竹海。那種洶湧澎湃的氣勢徹底打動了我,激發了我心中對竹的敬愛與熱愛。身處竹海內部,也別有一番風味。曲徑通幽,湖水清澈如鏡,使得竹海更顯無限生機。百鳥和鳴的出現,令人心曠神怡。其間怪石嶙峋,別有風味。此時,便有“獨坐幽篁里”的雅興了!

竹,令我陶醉、親近,令我心曠神怡。它的品質和精神,令我欽佩。它自是極美的。

竹之風骨

竹與松、梅生於寒冬時節,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傳統文化賦予的內涵而 被譽為“歲寒三友”。然而,自古至今,竹以君子之風骨與梅、蘭、菊並列花中四君子,其特有的品格和氣節被世人讚譽且效仿。那么,借喻竹的品格與風骨來詠物言志的情結是否將其君子之風極致詮釋呢?走進竹與人的不同世界,在不同的環境下來解讀竹之風骨。

以竹詠志喻人詮釋竹之品性。青青翠竹,能立於嚴寒而不屈;中通莖直,挺拔勁節,英姿勃發,彰顯男兒本色。葉如劍,清翠欲滴,婆娑可愛,傲骨英姿。古往今來,詩人讚美竹,歌頌竹,它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鐵骨,又有蘭翠色長存的高潔,也暗喻了一個人不屈的氣節。

大畫家鄭板橋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完美詮釋了其品質。竹能在嚴寒中不屈服,傲然挺立在岩石之中,經歷千萬次風雨的洗禮和光陰的打磨,依舊不卑不亢,任憑狂風的肆虐。直至今日,一首《竹石》依舊激勵著無數身處困境中的人們。其實,人活著,就是一種姿態和意志的體現。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不論身居何處,不論地位如何卑微,當坎坷和不如意襲來之時,只要不屈從於失敗和懼怕磨難,敢於坦然面對,就已經完善了活著的意義。生於這個浮華的塵世,即有一帆風順,也會有急流險灘,經歷讓人豐盈,坎坷磨練意志,灰心喪氣只能讓成功越走越遠,內心渴望的幸福也會遙不可及。然,竹與現實中的人們,同樣身處逆境,能淡然處之迎面而來的風雨,能頑強不屈服的氣節卻值得人學習。其次,竹外表剛勁,內在“虛空”的形態,也成為了文人墨客詮釋自身修為的代名詞。

唯有“淡泊名利,”方能“寧靜致遠”。竹“虛空”“蕭疏”的特性,代表著舞文弄墨者謙遜的胸懷,不自傲的個性和超群脫俗不同凡響的素養和情懷,並使無數文人墨客玩味於個人世界的君子之風,稱其為風骨。文人雅士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和引導者。他們都具備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對權勢的蔑視的氣節。古有屈原為國建言,而昏聵無能的君王卻聽信讒言,他滿腔悲憤、自沉汨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而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詩人那種淡泊名利的心態,無不讓人敬仰和感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具備如此的風骨呢?現代文人的風骨與竹的氣節到底有沒有差別呢?一個真正的文者該是什麼樣的姿態才具備風骨呢?走進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挖掘他們特有的竹之風骨。

一直認為,一個真正的文者,必須具備的操守。不依附於強權,不媚俗,不驕不躁。謙卑、坦誠、客觀、理性,能用靈魂之筆勾畫出人性的真、善、美、假、醜、惡,深刻挖掘一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面貌,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者。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演繹著各自特有的風骨,彰顯著泱泱中華民族文化的濃厚底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傳播的日益蒼白,古時文人的風骨早已蕩然無存。其次,取而代之的是文人墨客名利場上的勾心鬥角,冠以以文會友的名號,舉著謙卑的大旗,將虛名擺在首位,將鮮花和掌聲當成了自身價值提升的砝碼的文化萎靡。然而,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大家,更沒有無懈可擊的作品。一味的沽名釣譽,不厭其煩的抬高自己的身價,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將是對文化形態的一種褻瀆。為文者,能接受不同的聲音,能以卑微的姿態面對自己的作品,嚴謹的態度力求做到一字千金,才能升華個體,展示其風骨的獨特。然,用驕傲和狂妄構建出再美麗的城堡,也都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以鮮花和虛榮換取的價值,也永遠是一種靈魂的污垢。如此風骨,與竹之風骨將差之千里,遠遠而觀之。

傲然挺立於嚴寒中的竹,超凡脫俗,不該有任何的雜質,才是其特有的風骨。謙卑做人,不卑不亢,堂堂正正才是真正的人所具備的品格。竹之風骨,經歷風雨侵襲,磨礪出不同凡響的氣節。文人墨客唯有做到心口合一,淡泊名利,寧靜方能致遠。反之,風骨何存?恐怕徒留媚骨罷了!

竹韻·夢

我家屋後是連綿的群山,山上長滿翠綠的竹子,微風過處,竹海綠濤翻滾,仿佛整個群山都搖晃了起來。

在我出生後,爺爺在房前屋後都種滿了竹子。小時候,我喜歡在屋旁的竹林玩耍,和小夥伴們一起捉迷藏。白天,從家裡拿出繩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盪鞦韆;晚上,我們就在竹林里吃飯、乘涼。這時,爺爺總喜歡摸著我的頭逗我:“我的小孫女,長大了你想乾什麼呀?”我總是大聲地回答:“我要上大學,賺很多很多的錢,給爺爺奶奶買好吃的。”爺爺這時總會開心地呵呵笑。

祖孫之間的對話千遍不變,萬遍不厭。竹林里的鞦韆上,盪走了我的童年,搖出了我心中的歌,盪圓了我心中的夢。

竹韻·桃江夢

不知何時,竹林里的鞦韆被爺爺撤走了,飯桌也搬出了竹林,爺爺說:“竹子能賣錢,賣了錢給小孫女當學費。”每到春筍破土的時候,爺爺總要交代我別進竹林。每天清晨,爺爺就背起鋤頭進山種竹,嘴裡還一邊念叨:“現在改革好啊,給自己幹活政府還有補貼。”

每到收穫的季節,是爺爺最高興的時候。每天,爺爺往竹簍里裝滿嫩嫩的竹筍背去集市。在晚飯的時候,爺爺總要來一盤竹筍炒肉片,喝一杯小酒,高興地從懷裡掏出一沓錢遞給奶奶:“老婆子,存起來,給孫女上大學用。”電視裡正播放桃江新聞:現在農民的竹業收入達到人均1500多元,“未出土時先有節,至凌雲處仍虛心。”桃江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發揚楠竹“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全面建設和諧富裕新桃江,在桃花江這片熱土上,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

竹韻·中國夢

今年的中秋節過得很開心,在廣州打工的爸爸媽媽回家過節了,我們全家十幾年都沒過過一個真正意義的中秋節了。

晚飯過後,奶奶在竹林前擺上桌子,拿出月餅,一家人圍著桌子賞月。爺爺看著爸爸媽媽和我發話了:“今年中秋節,特意把你們叫回家,是要召開一次家庭會議。孫女,你是高中生了,你也參加。”只見爺爺從懷裡摸出一本存摺放到桌上,說:“這是10萬塊錢,是我這些年存下來給孫女上大學用的,現在我打算把它拿出來,辦一個‘農家樂’。政府政策好了,村子周圍辦起了好幾個竹產品加工廠,來這裡買東西、賞竹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竹筍等食材又是家鄉的特產,‘農家樂’的生意肯定會紅火。”

爸爸激動得連連點頭接著說:“在外漂泊這么久了,我也正想回家,陪陪父母、孩子。”

爺爺說:“孫女,你是讀書人,給我們的‘農家樂’取個名字。”我突然想到老師布置的作文《我的中國夢》,xx主席說:“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20xx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一個名字跳入我的腦海,我大聲說:“就叫‘圓夢農家樂’吧。”全家人都贊成。是啊,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夢想。

月上竹林梢,把它的清輝灑向竹林,每片竹葉上都泛起青色的螢光,今天的月格外圓。月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它將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將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