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議論文寫作指導

議論文是指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文章,在中考中,作為寫作的一種主要文體,一直是學生們學習訓練的重點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議論文寫作指導,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議論文寫作指導】

議論文的寫作,總體上來講,可能它的難度顯得要比記敘文大一點。上句下句之間有一種什麼邏輯聯繫呀?材料跟觀點之間是不是有個嚴密的因果關係呀?好多同學這一方面好像水平不太高,注意得不夠。議論文很需要語言的連貫,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語氣很流暢地下去,把一個理講了,才能服人,但是不少同學那個語言疙疙瘩瘩的,不是很好。

議論文要以理服人,那么以理服人,人家怎么服你呀?覺得你這個理對他才服你,沒理攪理誰服你?怎么才能讓人覺得你的理對?你要用材料證明你的觀點,你的材料跟你的觀點之間必須有一種很嚴密的因果關係。你在用每一個材料甚至於你在寫每一句話的時候,你都要考慮:這個是不是能得出那個果來呀?因為什麼什麼所以什麼啊,要考慮這個;我寫的這個跟因果關係能搭得上嗎?你要琢磨這個。打個簡單的比方,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或者兩邊加一角,或者兩角加一邊,角A等於角AP,角B等於角BP,AB等於AB,所以兩個三角形全等。你寫了這個,對證明這個結論就管用。我發現有的同學寫作文,我仍然用這個比方,角A36度,角BP71度,這玩意跟三角形全等有什麼關係?沒關係,沒關係你寫它幹嘛?咱們這個注意得不夠。議論文裡面,這是一個問題。

咱們許多同學寫作文有一個習慣,給我一個觀點我立刻一個例子、兩個例子、三個例子,還有什麼理嗎?沒了。有的同學再多,四個例子五個例子,只是寫成了證明文,沒有寫成議論文。論證論證,要論要證,你不論哪行?當然事實論證是一種方法,但是,僅僅是一種啊,你只用這個,不大容易使人服。我們有的同學一到寫艱苦樸素,張三艱苦樸素,李四艱苦樸素,王五艱苦樸素,所以我們要艱苦樸素。為什麼所以我們要啊?你這個文章能讓人服嗎?要學會講理就是要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就例說理,就是結合著這個例子,就著這個例子我來講一點理。咱們要學會掌握這種方法,例子舉完了,然後馬上我緊接著這個例子我來講一點理,使得這個例子更好地為證明觀點服務。而我講這個分析這個例子說的話,也是更好地為觀點服務,把這個例和理拴得緊緊的。要做到這一點,或者,我換句話來說,你們不是以例代理嗎?用例子代替道理嗎?怎樣就例說理。第一種方法,叫做假言因果法。就是說,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講出來,使得人們服你。先說一個例子,你聽一聽。歐立西為了發明一種新藥,堅持進行實驗,失敗了,總結教訓再乾,一直實驗了606次,才獲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實驗次數命名的新藥606。我們有的同學寫到這兒可能底下就來,“由此看來,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應當說這個例子是能說,證明這個道理,但是覺得不夠。你為什麼不對這個例子再進行一點分析呢?好,大家接著往下聽。“新藥的問世是堅持的結果。假如歐立西僅僅實驗一次,失敗後就撒手不幹了,新藥當然不會問世。就是他實驗了605次,失敗了以後不再堅持,也絕不可能有新藥的製成;正是因為他堅持到了最後,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可以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你看看假如他僅僅實驗一次就停下來了,是不是假設,進行假設性的分析?那么,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它當然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大家要注意: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就是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基本要求,因為它是假設性的,所以叫做假言因果法。是吧,用假設性的語言,這是第一個辦法。

第二個辦法叫做論據引申法。你舉了一個例子,是吧?這個例子是不是論據呀?由這個論據裡面你可能看到了一定的苗頭,看到了某種苗頭,然後你就就著這個苗頭你給它引申出去,這是看出苗頭來了。而你由這個事例裡面,你可以構想出某種結果,你就往那個方向引申一下。那么它跟假言因果有什麼不同呢,或者說區別在哪兒呢?就是這個例子裡面,它已經有某種苗頭可以看出來了,剛才那個是不是完全假設,是不是?人家沒有停過,第一次沒停,到605次人家也沒停。下面要講的就是這個例子裡面它有一種苗頭,好,現在先把這個例子說一說。

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並不因為他出生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得以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凶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那么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但繆賢並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於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好了,這個例子,請看從這兒開始,“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天下所共傳寶的和氏璧也被秦王奪走”,這個是不是出現苗頭了?這個璧丟了就不是假設吧?差一點丟,苗頭出現了,就此我來引申。假如這個璧丟了,倒霉的恐怕不只是藺相如了,是不是?你這個繆賢怎么把這個大草包推薦給我呀?必然除了藺相如要被殺,繆賢也要倒霉。繆賢沒有顧慮,是吧?推薦人才要出於公心,從國家利益出發,不要考慮個人,一引申把這個道理是不是講得很清楚了?更能服人了,是吧?所以,第二種方法我把它叫做論據引申,就是它是有這個苗頭的,有這種可能性。

第三個方法,叫做例後解說法。這個例後解說法,怎么用?用在哪兒?要提醒大家。你舉了一個例子,當這個例子比較長的時候,可能你有一個擔心:對於這個事例的中心,別人認識會不會和我不一樣呢?你把它解說一下;二,同樣你舉的那個例子比較長了,可能你會有一個考慮,我這個例子跟觀點是個什麼關係,別人會不會跟我認識不太一樣?或者覺得我這個例子跟我要講的觀點關係不那么密切。這個時候你來把這個例子解說一下,這個例子或者解說它的中心是什麼,或者解說這個例子跟中心有什麼關係,在這個範圍內你解說一下。同樣用一個事例來說話。

從前有一種病,這種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後導致人死亡,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學家,也得了這種病。有一天他路過一個村子,村裡的人聽說他有這個病,於是乎告訴他,我們這個村裡面有一種神水,一口井裡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學家聽了,照辦了,就去喝那個水,結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後,化學家就想:為什麼這個水能救我啊?結果就是這么一個村子裡的人們從來不曾想過的問題,促使化學家去研究,最後化學家發現水裡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發現了芒硝的藥用作用。

大家聽到這個故事了,這故事的中心是什麼,你清楚嗎?也許你想到一點。用這個想證明哪個觀點呢?好,下面往下聽,正所謂“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宋代張載語)古人的話,在別人沒有產生疑問的地方,你產生疑問了,你這就是比別人前進了一步了。村裡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沒有,從來不想;化學家想了,發現芒硝了,說什麼,正所謂“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宋代張載語)。“疑”是發現矛盾的鑰匙,“思”與“學”是解決矛盾的方法,發現矛盾是解決矛盾的開端,“疑”便是“思”與“學”的“端”和“始”了。

一個人要善於質疑,善於質疑你才會去學,才會去思,最終可能才能解決問題。這兒講什麼,善於質疑和學、思的關係,因為你善於質疑了,你才會去學,才會去思,還暗含著一個才可能得出一個最終結果。解說一下目的是為了說明這個。好了,這樣子這個例子就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了。

第四個方法,我把它叫做正反對比法。這個正反對比可不像學生那個作文裡面,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還是兩例子往這放在一塊。當然,免不了要舉例,因為我這說了正反對比,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我可能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擱在這裡。但是,並不是擱在這兒就算數了,要對這個例子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或者,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跟你們說舉一個例子、舉兩個例子一對比就完了不是一回事。好,用一段文章來告訴你們。

孫臏與龐涓同出於鬼谷子門下。他們二人可說是精於謀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當孫臏來到龐涓任職的魏國時,龐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內心狠毒,多次向魏王進讒言,以致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轉到另外一個方面。而齊王聽說孫臏之才,不惜費盡心力,將孫臏請到齊國,委以重任。齊軍終於有了馬陵道之勝。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說什麼,想說“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但是人家沒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對比性分析。要害在這兒呢。

同是孫臏,為何落得兩種境遇呢?就是因為他效勞於優劣不同的兩個統治集團。在魏國,龐涓只為私利,妒賢嫉能,魏王昏庸,偏聽偏信,而且缺乏識別千里馬的伯樂眼光。試想孫臏在這么一個集體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齊王任賢用能,身邊的臣子也不像龐涓那樣謀私,因而上下齊心,孫臏在此,可說計出即行,正得以充分發揮作用。可見,好集體不會埋沒人才。你看看,如果僅僅是剛才這個例子,跟多了這個對於事例的對比性分析,你覺得效果怎么樣?是不是多了分析,說服力就更強了?議論文,議論文,你要議論,這就是議論。

順便再介紹另一種方法,這個不叫事例分析。同學們寫作文,還有一個習慣,喜歡引用名言佳句名句。某某某說得好,說什麼什麼,說的正是這個意思,就完了。某某某這么這么說,他的這個說法不是證明了這個道理嗎,這就證明道理了。那么你要不要對某某某的話分析一下呢?要分析,不能簡單地引一下就完。簡單地引一下就完效果不好。給大家舉個例子說說。這個例子幹嘛?告訴你,這個方法叫做披文示意。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披露文字解釋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證明觀點,我給大家讀一個你聽一聽。

“常見有這種人,遇事總是自慚形穢。我認為,做人還是不要妄自菲薄。”觀點出來了沒有?出來了。“俄國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我們有的同學寫作文,到了這兒,契訶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啊,完了。你能有說服力嗎?不行。好,你聽下面,人家有一句話過渡了一下,“天下人也是如此這般。“有大狗,有小狗”就如人世間存在有能力、有風度、有才華的人們,也存在各方面略有些不足的人。天下事紛繁複雜,天下人更是多種多樣,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是的,小狗的存在自有其價值,自有其自然選擇的位置,何必因為“小”就在“大”者面前惶惑不安呢?大狗是小狗長成的,如果小狗們自輕自賤,縱使長成大狗,也會在自卑的壓迫下碌碌無為。何況,小狗的嬌媚,表演技能的高超,也是大狗們望塵莫及的。”

大家聽出來了,是不是還是沿著契訶夫那個比喻的意思繼續延伸比喻下去的,是不是?下面再告訴你一個例子,就這一段話引用完了,有的同學用比較直白的語言就說,不是用比喻了,把這個道理也說出來了。

契訶夫曾經說過:“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廬的青年人,大狗則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輩。青年人應該尊重老前輩,虛心向他們學習,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訶夫所說的:“小狗無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輩歷年言語作為金科玉律,哪怕是錯誤的言論,也不敢加以評論。這種做法只能使他們的思想凝滯,缺乏創造性活力。這種現象在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尤其明顯。老前輩的理論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人敢提出異議,而真正有作為的青年人向來是自信的,他們敢向科學權威挑戰,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勸君不要妄自菲薄,應該有自己的主見。

你看這段是不是用比較直白的話,把道理說出來了,是吧?“不要自慚形穢,不要妄自菲薄,要有主見。”人家不只是說把名人的話一引就完。這種方法也該學一學,這會增加議論文的說服力。

第二個大題,變換一下思路求變求新。也就是說,改變一下習慣性思維。有的同學一看到這個試卷上給了一個材料,馬上就想起了一個什麼東西。但是呢,缺乏創新,習慣性思維起作用了。我們是不是能夠改變改變思維的方向,一個材料一個話題,你是不是要想到許多相關的方面?

比方說這個成語,濫竽充數。你們是不是腦子裡邊馬上反應到那個南郭先生不怎么樣,湊數呢,不學無術,不求上進。但是僅僅想到這個行嗎?還有新的方面可以想。齊王能不能想到,比方講,齊王是不是冒充內行?他假如真正地懂音樂,一個樂隊裡面那個嘰哩哇啦的聲音他發現不了,他的聽覺不敏銳,並不是很懂音樂,還是外行。好了,話題出來了,擔任領導工作的人要儘量使自己成為內行,不要僅僅靠權力去領導,要靠學識去領導。這個話題是不是出來了?好了,上百人的樂隊大家想一想看,是不是得有一個隊長吧?這個隊長為什麼沒有發現南郭先生那個聲音吹得那么難聽?好了,用人不當,這個話題是不是又找出來了?領導幹部要把人放到適合他的位置上去,讓他充分發揮作用,尤其不要讓那種不大負責任的人去負責某項工作。這個話題是不是又出來了?用人不當,不是說用南郭先生。你這個隊長不行,又有新話題了,比方說,從樂隊的其他竽手那兒能不能找到話題?也能找到,他南郭先生身邊的人是不是能聽出南郭先生吹得不怎么樣?好了,為什麼不揭發?“報告隊長,這位南郭同志不怎么樣,混事呢。”不揭發,混下去了,好了,老好人要不得,是吧?又有話題來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要向多向去想去,去聯想。這個材料裡邊能看出這個來,能看出那個來,你能看出來,看到一個新的,你這個作文絕對有新意了。但是同學們有的時候缺乏這個,從新角度去考慮。

第三個問題叫做不要端著金飯碗討飯。有好多同學手裡端著金飯碗,這個金飯碗多值錢,但是他卻討飯:“老爺爺給點吧,太太給點吧。”你那么富有。這裡說的富有是什麼?許多同學手裡有理,沒有自覺地想到用。“老師,怎么說理呀?我不會,我哪來那么多理?”其實你手中理有的是。因此,怎么改變端著金飯碗討飯的現象?建議你把你手頭掌握的理,梳梳辮子,整理整理看看你有哪些方面的理,到考場上根據需要你來用。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說,你手頭有哪些理。

比方量變和質變的理,內因和外因的理,原因和結果的理,現象和本質的理,目的和手段的理……你們手頭掌握這么多理,梳理梳理,把它梳成辮子。到考場上,講這個事的時候,要說個什麼理,講那個事的時候我要講個什麼理,哪幾種理可以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