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名人事跡生平

20世紀各個領域的名人數之不盡,大家又有沒有去看看了解每個領域的名人故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事跡生平,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世紀的名人事跡生平1——卡夫卡

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麼“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他的母語是德語,血統卻是猶太人,但他終生與猶太人的生活、宗教和習俗又保持著非常大的距離。他只能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而正是這些,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學成就,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等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暫。他於1883年7月出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布拉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兄妹4人,他是長子。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猶太籍百貨批發商人,專橫、粗暴,是家庭中的一個“暴君”。卡夫卡中學畢業後,一度學過文學和醫學,但不久迫於父命,不得已進布拉格德語大學攻讀法律,取得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法院實習一年,後即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工作。自1920xx年起直到1920xx年因病離職為止,他始終在一個半官方的工人工傷事故保險所任職。平生足跡也只到過鄰近的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士的一些城市。

卡夫卡自1920xx年開始咯血,從此患上了結核症,身體羸弱,至1920xx年6月病逝於維也納郊外的基爾林療養院,6月11日葬於布拉格斯特拉施尼茨猶太公墓,只活了短短41歲。他曾三次訂婚,又三次主動解除婚約,始終沒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前半年,與一位名叫多拉?迪曼特的希伯萊語女教師以同居方式一起生活,陪伴著他直至離開人世。

卡夫卡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他自幼喜愛文學,閱讀和研究易卜生、斯賓諾莎、尼采、克爾凱郭爾及達爾文等人的文學和哲學著作。大學讀書時就開始文學創作,並常與同學、摯友馬克斯·布洛德參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學活動。1920xx年就業,至1920xx年因病重離職療養,十多年間利用業餘時間寫出了數十篇短篇小說,《審判》、《城堡》和《美國》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日記、書信,不下幾百萬言。作為一個長期患病而又沒有固定職業的人來說,卡夫卡無疑是一位勤奮的業餘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鬱、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在代表作《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K在一個雪夜長途跋涉來到城堡前,希望見一見城堡的主人,或許還能得到許可在此成家立業。但從他到達城堡管轄的村莊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注定了:儘管他作了種種努力,甚至還能和城堡建立某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取得部分成果,但他至死也不可能踏進城堡一步。

評論者對他所構築的城堡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象徵了資本主義社會強大的國家機器,有的說是代表了猶太教中神的一種現身方式:寬恕。我們同時還可以將其視做一個有關寫作的巨大隱喻,借著孤獨,卡夫卡能夠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接近它,因為它完全來自他個人,也僅屬於他個人;他的所有主人公都不過是他的一個化身,他們或者叫K,或者叫卡爾,或者名字的構詞方式與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個粗暴的父親或類似父親形象的陰影之下,都“害羞、膽怯、懦弱而善良”,卻勇敢地為進入與虛無作無望的纏鬥。

在西方,卡夫卡大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受到世人矚目的。卡夫卡生前幾乎默默無聞,他的作品只有極少數是在他生前發表的。他的第一部小說集《觀察》,第一版共印了800冊,5年後還有一大半積壓在倉庫里。卡夫卡自己說,在布拉格一家著名的書店裡,幾年來共售出了11冊書,“其中10冊很容易找到買主,因為是他自己買的,不過,他一直想知道究竟是誰買走了那第11冊。”1963年,當卡夫卡80周年誕辰的時候,他的故鄉舉行了國際性的卡夫卡學術討論會,會議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人能提出全盤否定卡夫卡的理由了。”這以後卡夫卡便成了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便“將出自卡夫卡深沉的筆觸之下的作品列為最值得一讀的世界文學名作”。黑塞說:“我相信,卡夫卡也將永遠屬於那樣一些人物之列:他們創造性地,儘管是充滿痛苦地表達出了偉大變革的預感。”卡夫卡研究隨即也就變成了西方的一門“顯學”。他的作品不僅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的研究對象,而且在大學裡被列為最熱門的選修課之一。卡夫卡被譽為“20世紀最優秀作家之一”,“傳奇英雄和聖徒式的人物”,被有些人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20世紀的名人事跡生平2——拳王阿里

幾周之後,富翁非常後悔,因為阿里正式成為了美國代表隊的隊員,前去參加1960年的羅馬奧運會!在81公斤級的比賽中,阿里三戰全勝,在決賽中又戰勝了三屆歐洲冠軍的波蘭選手皮埃茨克斯基,獲得了奧運會冠軍的金牌。

18歲的阿里,一夜之間成了美國的英雄!歸國後,他所到之處,全是鮮花和掌聲。天真的阿里,覺得自己終於可以直起腰來了。這天,他帶著那枚金牌,和幾個朋友走進一家餐館。不料,他還沒有坐穩,服務生和老闆就走了過來,大叫著要把他轟出去。他掏出了金牌,說:“我是奧運會冠軍!……”那老闆挺著大肚子向他吼道:“我不管你是什麼!我已經告訴你了,現在,我就再告訴你一遍:你記住,我們不招待黑鬼!”

憤怒的阿里衝出了餐廳,拚命地跑到了一座橋邊。他一把將那枚金牌扔進了河裡!

這是普通的一頓飯嗎?在所有的世界冠軍中,如此守護尊嚴的,就是阿里。當尊嚴被剝奪的時候,榮譽,一錢不值!

羅馬奧運會之後,阿里正式進入職業拳擊比賽。在一年多的比賽中,他幾乎全勝。其中有7場比賽竟然直接將對手擊倒在地。到1964年2月,22歲的他在邁阿密擊敗了拳王利斯頓,成為新一代的拳王。於是,拳擊進入了阿里時代。

看過阿里比賽的人,都驚訝於他無與倫比的天賦,他在場上的精湛技藝令人嘆服。拳硬、腳快。有人形容他出拳向蜜蜂蜇人那樣靈巧犀利,而他腳下的步法像飛舞的蝴蝶一般輕盈。這獨創的步法,被人稱為“蝴蝶步”。其實,他迅速地成為萬眾矚目的對象,有兩個“秘技”。一個是,賽場上的每場比賽之前,阿里都要寫一首詩送給對手。其目的一是放鬆自己,二是激怒對手。這真是一個“奇招”。比如,他在對陣一位著名的拳手時,送給對方的詩寫著“朋友,這樣的比賽有什麼好打?我半拳就會讓你趴下!”哪個選手能受得了這份氣?但一被激怒,就上了阿里的當。這是阿里的聰明和自信吧。

他的第二個“秘技”,卻給他帶來無盡的麻煩甚至仇恨。甚至,他吃了一場大官司!起因是他的改名。1964年2月25日,阿里在第7回合戰勝了最強大的冠軍利斯頓,成為新的世界重量級拳王。第二天,他就向全世界宣布:皈依伊斯蘭教,把名字正式改為穆罕默德·阿里。這訊息一下子震驚了全國。一個奧運冠軍,全國重量級拳王,突然宣布皈依伊斯蘭了,這是大逆不道的舉動。從他改名的這天起,他便成為了美國主流社會的叛徒!3個月後,當他再次迎接前重量級拳王帕特森的時候,阿里一出場,便受到了全場的噓聲。絕大多數人在為帕特森加油。打到第12回合的時候,阿里取勝,全場觀眾無聲退場。

就在這場比賽不久,阿里接到了美國總統的徵兵信。此時越南戰爭爆發,阿里和每個適齡的美國青年一樣,必須為國家去服兵役。之前,阿里從報紙上看到過一張照片,一個越南的小女孩從一堆屍體裡往外爬,四周到處是鮮血、屍體和彈坑。衝動的阿里馬上通過媒體,發表了自己的反戰宣言!他說:“在美國,你們都沒有站出來保護我的權益和信仰,為何卻讓我去替你們作戰?我絕不會跑到萬里之外去殺那裡的窮人!如果我要死,就死在這裡,你們才是我的敵人。我想要的公正、平等、自由,你們給過我嗎?”阿里的這些話,馬上就在美國的各大報刊上醒目地以頭版頭條登了出來,全國譁然。1965年6月,世界拳擊協會弔銷了阿里的拳手執照,所有有關的比賽都被取消。1967年,他再次被通知去徵兵中心體檢,他仍然拒絕。於是,對他最重的處罰下來了:休斯頓聯邦法庭判處他五年徒刑,罰金1萬元。後來,阿里被保釋。一直到1970年,隨著國內的反戰呼聲越來越高,他才被宣布無罪,並恢復參賽資格。

我們知道,對於一個正在走紅的職業拳王來說,每場比賽都會有大筆的金錢和利益。但正義的阿里毅然放棄了這一切。

20世紀的名人事跡生平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數學奇才華羅庚的故事內容如下。

有關數學奇才華羅庚的故事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誌。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國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國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裡,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誌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國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20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套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套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