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個人事跡材料3篇

我們總覺得攝影師拿著個相機到處拍照是多么輕鬆簡單的事情,但是成為一個優秀的攝影師需要花多大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我們是看不到的。下面是小編跟大家分享的攝影師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攝影師個人事跡材料1

父親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我女兒是最好的”,XXX從記事起就記在了心裡,也牢牢地刻在了她的性格深處。作為一個女人,她不求自己攢到了多少錢,住到了多大的房子,只是看到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她心裡就感覺到了幸福的滋味。從一個陶瓷女工到擁有三個攝影店和一個藥店的女老闆,43歲的XXX心裡一直踐行著“要做,就做到最好”這個人生原則。

陶瓷車間裡的“全活兒”女工

XXX16歲就頂工去陶瓷廠做了一名陶瓷女工。廠里8點上班,她6點半就到崗,把車間裡樓上樓下的地面全用水沖洗乾淨,把所有人的準備工作都做完。車間裡所有的工種她都學會,哪個工種缺人,都是她頂上去,是全車間有名的“全活兒”。上班第一年她就是廠里的青年標兵,技術標兵。有人說她傻,XXX說多乾點活,累不死人。也許就是這個樸素的信條一直支配著她的人生態度,她才能在以後的日子裡乾成自己想幹的事。和好多女人一樣,XXX喜歡美的事物,只是她的喜歡裡帶著一股與眾不同的執著。因為看電視劇“血疑”,她拚命地學日語,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來有錢了去北海道看雪。

一個人的小照相館

陶瓷廠的經營越來越困難,XXX一家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XXX13歲時,曾被父親寄養在一位朋友家裡近一年。那位朋友做過攝影記者,自己家裡弄了個小暗房,沖洗黑白照片。小燕耳濡目染,喜歡上了那黑白世界裡形形色色的人生。1988年的時候,聽朋友說小山那邊有個哈爾濱來的男的專門拍明星照,那時這明星照還是個新鮮東西,她就約上朋友一起去。回來後她心裡琢磨著,那人畫的妝還沒自己畫的好呢!想到哪就做到哪兒,她借了個照相機,給三個小姑畫好妝,開始練拍明星照。邊拍邊記錄,每張都記錄下角度、燈光等,從1千瓦的燈泡,到熱光的碘鎢燈,換了又換,最後才比較出哪些是自己滿意的。

糟蹋了一百來個膠捲後,她覺得自己摸出了些門道。1988年五一,她借錢在自己所在的河北一號小區里開了一家小小的照相館,主拍明星照。剛開那幾天一個顧客也沒有,她心裡小鼓直敲,又急又盼又怕。急的是沒人光顧,盼著顧客上門,又怕自己技術不好砸了鍋。直到戰戰兢兢地拍完兩份,反響竟出奇地好。上門來的顧客越來越多,有一陣都排起隊來,一直排到小店的門外,那陣容在小區里也算是一道風景了。

除了丈夫下班後幫幫忙外,照相館從接單、化妝、照相到洗相,全是XXX一個人的事,有時洗相一直洗到凌晨四點。因為勤奮,因為找準了顧客的口味,在小照相館開業後半年多的時間裡,XXX就把借的錢全還上了。此後的日子裡,這個小照相館不僅使XXX家的經濟擺脫了困境,也為她找到了自己事業的方向。

四個店的女老闆

說起來XXX最初搞的是藝術攝影,這就要求攝影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審美素養。XXX雖然高中沒畢業,但她學習能力很強。北京的攝影大師雲集,XXX虛心向他們學習,參加各種講習班和各類影展,結識了很多大師級人物,為她的創作提供了源泉和後盾,使她的業務水平提高很快。為了提高審美品味和化妝技巧,她還參加服裝設計的函授學習,沒有參加畢業考試,只是為了學到實用知識。

XXX的心思很細,很靈活,她想盡辦法拓展生意。她們為給孩子照滿月相的客戶提供上門服務,背上沉重的照相器材,拿上道具,爬幾層樓梯,累得滿頭大汗。這樣她的顧客從百天一直拍到高中畢業的都有。她還為孤寡老人上門拍照,應老年公寓的老人們的要求免費服務上門。她憑藉自己的熱心、真心和耐心在小區里贏得了廣泛的民眾基礎。

第一個小照相館立穩了之後,隨著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XXX又開了兩家分店,現在形成了專門的寶寶店,專門的證件拍照店,專門的寫真婚紗店三個店面,再後來她又幫丈夫開了一家藥店,經過十幾年的積累,XXX已從一個陶瓷女工變成了四個店的女老闆。

現在隨著數位相機在家庭生活中的普及,XXX說她認為影樓已是“夕陽產業”,她又琢磨著拓展新領域,先開的藥店,就是個嘗試,接下來她又籌備開個女子養生館。

我有事業,我幸福

XXX說自己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一般的女人都喜歡攢錢,買大房子,她卻不同。她說她不攢錢,一有了錢就想投資到自己的生意上,腦子裡一門心思想的都是怎么把生意做大,做好。她說到現在一家人還住在結婚時住的邊三室里,她倒不覺得什麼,只要見到自己的生意紅火她就開心了。

有一陣數碼攝影在店裡非常火,眼看顧客排著隊等拍照,一台機子不夠用了,XXX當機立斷,取了錢就買回一台價值一萬多元的數位相機來同時為顧客拍照。她說錢只要是投在她的事業上,就不會有絲毫吝惜的感覺。

不僅有事業成功的喜悅,還有顧客為她帶來的感動,更讓她覺得珍貴。有一年她不小心摔倒了,骨盆兩次骨折,一位顧客竟上門去看她,拿的鯽魚往盆里一撒,活蹦亂跳地遊了滿滿一盆,當時她的淚就笑著流下來了。

有位馬大爺每年都會去她的店裡拍照,如頑童似的老人家,帶著頂鴨舌帽,每次拍完,他會從口袋裡摸出一把口琴,咿咿呀呀地吹起來,琴聲里流淌著老人心中的歡樂,XXX的心裡也被深深感染,她陶醉在老人的歡樂中。她悟到了一個既簡單又真實的道理,那就是為老百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最快樂的事情。

要事業,更要家庭

XXX說作為一個女人,事業成功了,家庭更容易出現問題,但她一直恪守著這樣一個信條,家庭幸福了,才是一個女人完整的幸福。

因為業務和學習的關係,她在北京有好幾次發展的機會,但她考慮再三都放棄了。她說:“夫妻分居久了,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所以我想來想去還是不能去。”有時為了生意擴張的問題,夫妻倆也經常會發生爭執。XXX說她的底線就是丈夫那句話,“你要實在想做,咱們就離婚!”說到這兒,XXX哈哈一笑,“到了這種時候,我就退步了”。遇到那種丈夫不支持,但又不死勁反對的事情,XXX就想法讓丈夫同意。為丈夫揉揉肩,做頓好吃的,慢慢地丈夫就抗不住,又伸手幫她了。在事業上丈夫的想法能跟她同步的時候,她會覺得格外開心。

兒子從小就就貪玩,從他上國小起,每天下午XXX都要去學校,一是接他,二是問老師留的什麼作業,然後回家看著他把作業完成,兒子就是這樣被她一手帶大的,母子倆的感情格外地好。

不僅做賢妻良母,XXX和丈夫還是父母所有孩子裡面最孝順的。父親生病住院了,不管多忙,XXX和丈夫一直堅持陪在父親身邊服侍。丈夫每次給父親買回三種飯菜,父親說吃不了多浪費,丈夫說不多買幾種,我怎么知道您老人家喜歡吃什麼呢?父親同病室的病友都誇他有個好女兒好女婿。

有天傍晚,丈夫推著父親在體育場遛彎,XXX在一旁坐著,眼睛眯起來看著他們。父親銀色的頭髮在晚風中飄浮,丈夫輕輕推著輪椅,邁著緩慢的步子,夕陽映照下,是一幅鑲著金邊生動的親情剪影。

攝影師個人事跡材料2

他是5•12地震後最早到達重災區北川採訪的記者和救援人員之一;

他50餘次進入北川,2萬餘幅照片全面真實地記錄了震後北川發生的所有大事件;

他拍攝的作品《敬禮娃娃》感動十三億中國人,並被海內外近千家媒體刊播;

國務院溫家寶專程看望作品主人公小郎錚,並親自對作者說“拍的好,謝謝您!”

《敬禮娃娃》在各大攝影活動中頻頻獲獎,他將1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贈災區

楊衛華,四川綿陽晚報攝影部主任,從事新聞攝影工作20xx年。

1988年,楊衛華成為綿陽日報攝影記者。1998年,綿陽晚報創立後,楊衛華成為該報的攝影部主任。這一乾就是20xx年。在從事新聞攝影的20xx年裡,楊衛華幾乎參加了綿陽當地舉行的所有大型活動的報導,如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體育大會、亞洲龍舟錦標賽、第13屆世界拳擊賽等等,用相機記錄和見證了綿陽這座城市30年來的發展變遷。

50餘次冒險入北川用心記錄大災大愛

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地動山搖的那一刻,身為新聞攝影記者的楊衛華很快反應過來,這是震級很高的大地震。此時全城通信中斷,無法與報社取得任何聯繫,憑著職業敏感和高度的責任意識,楊衛華直奔綿陽市中心醫院,拍攝搶救傷員的情景。當晚22時許,楊衛華終於到達北川,成為最早到達北川的採訪記者和救援人員之一。

隨後,在走進北川中學的校園,楊衛華和志願者一同去搬動磚牆、橫樑,尋找機會救援倖存者。5月13日凌晨6時,已參加一夜營救的楊衛華,來不及休息片刻,跟上救援部隊向北川老城衝去。在老城,楊衛華一邊拍攝解放軍救人過程,一邊尋找全面反映北川受災情況的最佳拍攝點。當楊衛華爬到曲山幼稚園附近拍攝時,廢墟下傳出來孩子微弱的啼哭聲,他趕忙爬進廢墟尋找聲音的來源。發現一個小男孩被壓在廢墟夾縫中。他趕快招呼不遠處搜救的戰士過來營救,並和他們一起用了兩小多小時才搬開壓著孩子的鋼筋水泥,被困18個小時的孩子終於得救了。孩子在轉移的過程向營救的戰士敬禮。楊衛華的心猛地一顫,對準孩子,果斷地摁下快門,定格了這個瞬間。這就是後來廣為傳播的作品——《敬禮娃娃》。

此後,楊衛華開始不斷往返於綿陽與北川之間,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著北川的抗震救災的最新情況,同時自己也在努力參與著救援行動。從搶救傷員到搜救倖存者;從清理廢墟到掩埋遇難人員;從北川封城到防疫消毒;從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到綿陽數十萬民眾空城避險;從唐家山堰塞湖安全通過綿陽到9.24暴雨土石流再次襲擊北川……楊衛華先後50餘次徒步、坐車、搭船、乘機,從陸地和空中進入北川、進入唐家山堰塞湖,在200多個日日夜夜裡,拍攝了2萬餘幅珍貴瞬間,最全面最真實地記錄了北川從地震發生起至今發生的所有大事件。

社會影響——《敬禮娃娃》感動中國 10萬獎金捐贈災區

楊衛華的作品《敬禮娃娃》率先在綿陽晚報和本報大幅刊發後,三歲小郎錚在大災面前的這個敬禮深深震撼和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照片迅速在各大網路、電視、報紙、雜誌等各種媒介中流傳開來。中央電視台、新華社、新浪網、搜孤網、三聯周刊、人民畫報等中外近千家媒體紛紛刊用,中央檔案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等相關機構陸續予以收藏。僅在國務院新聞辦圖片庫,這張照片就被下載了500多次。至於各級各類有關抗震救災的畫冊、影展、圖書中,這張照片的使用情況就無法計數了。

敬禮娃娃的命運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作者楊衛華似乎也在一夜之間成了“名人”。那段日子,他接到了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的來信來電,有8、9歲的孩子的,有年逾古稀的老人的,有美國紐約的越洋來電的……這其中,有要採訪的,有想約作品的,有關心小郎錚的,有向楊衛華表示感謝的。

5月23日,溫家寶專程到綿陽404醫院監護室看望正在接受治療的小郎錚。6月6日,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壩上,楊衛華與第二次來唐家山堰塞湖的溫偶遇後,當溫得知楊衛華就是拍攝《敬禮娃娃》記者時,握著他的手說:“拍的好,謝謝您!這裡很危險!”楊衛華堅定地說:“您都在現場,我們新聞工作者更應該在現場!”

在唐家山堰賽湖大壩面臨潰壩危險的那些天,楊衛華第四次到唐家山採訪時,碰到了在壩頂指揮堰塞湖搶險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葛振峰上將。當上將得知他就是《敬禮娃娃》的拍攝者時,把楊衛華叫到身邊說:“你把人民軍隊和人民的魚水之情拍出來了。我要謝謝你。”說完,上將向楊衛華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敬禮娃娃》在感動了全國人民之際,也給楊衛華帶來了諸多榮譽:

5月22日,在上海第九屆國際攝影藝術展上,他的這幅作品獲紀實類金獎;

8月3日,在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主辦,華商傳媒集團和本報聯合承辦的“20xx中國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攝影報導評選上,該作品獲得最高獎項特等獎。

10月,在“20xx感動中國全國攝影大展”上,該作品獲得一等獎。

11月8日,榮獲四川省宣傳新聞戰線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11月12日,在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 20xx“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評選中,楊衛華獲“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殊榮。

12月28日,《影響四川》改革開放30周年三十幅影像金圖。

這些殊榮帶給楊衛華的不是自喜,而是更多的責任。半年多來,他的心始終牽掛著災區人民,他將《敬禮娃娃》所得的所有稿費和獎金全部捐給了災區。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藝術展頒獎活動上,楊衛華的這幅作品被一公司以10萬元人民幣收藏,他當場表示要把1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災區。今年10月,楊衛華又把“20xx感動中國全國攝影大展”上獲得的1萬元獎金,全部買成棉衣被捐了出去。

攝影師個人事跡材料3

羅伯特·金凱,一位攝影師,開一輛皮卡車,彈吉他,不吃肉但抽駱駝牌香菸,為國家地理赴愛荷華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與一位農婦的浪漫故事,愛她,離開她。

羅伯特,虛構的英雄人物,由於為一本掛曆拍的一張照片受到國家地理雜誌的青睞,當他打電話給雜誌社時,他被告知:“我們隨時恭候你的到來。”

《國家地理》的工作人員對此十分不滿。攝影助理主任Kobersteen說:“單憑一張照片——無論它有多漂亮——也無法一腳踏進這扇門。我們需要看整個組照,我們要的是真實的人在真實的時刻做著真實的事。雜誌空間的競爭是異常激烈的,每年我們都收到幾百個創作意向,我們只發表其中70篇,甚至是最有希望的稿件,也會在通往國家地理的道路上遭受打擊。”

為了考察一個名叫戴維·阿蘭·哈維David Alan Harvey的攝影師,一位如今業已退休的攝影主任鮑勃·吉卡Bob Gilka把他派到紐約的COOPERASTOWN實習。三個月後,戴維接到了實習拍攝任務。鮑勃的信這樣寫道:“戴維,我很高興你年輕力壯,因為我不得不告訴你,我要讓你感到年老體衰。”

對於戴維·杜比利特David Doubilet,一位水下攝影師來說,鮑勃簡直就是瘟神。“沒什麼新意。”在看了杜比利特先前的工作成績後,鮑勃嘟囔道,杜比利特只好溜之大吉。一年後在拍攝了許多新片子後,杜比利特首次得到任務,20xx年後,他的報導已經累計到了38次。“工作中總不易得到一項任務就像是你要攀登的大山,而且多數情況下都是孑然一身。”山姆·阿貝爾Sam Abell一位攝影師說。“年齡越長,那座山就好象越往我頭上傾斜。它不會變矮小,而是更高峻。一旦任務得到許可,就要忍受著預算、報告研討、調查、調查再調查、簽訂契約、日程安排、取得旅行支票、辦理旅行許可、膠捲、護照、簽證、免疫、票務、列單、打包的夾刑。”就拿1995年對棉花的報導來說,Cary Wolinsky閱讀了65本書,進行了160次交涉,旅程上他要在11個國家落腳。日程上要把墨西哥棉花成熟和印度軋棉的日期列為重點。(即便如此,誰能預料Cary的墨西哥司機會把車倒進河裡或是在他試圖趕加里弗尼亞那班飛機時在機場受困三天。)不管對命運起不起作用,為了以防萬一,凱瑞帶了一枚“幸運豆”,那是在他執行第一次任務時落入他攝影包的一粒樹種,自此他便保留至今。

在出發前,攝影師要備好許多膠捲,1993年《國家地理》的攝影師總共拍攝了46,769卷,大約1,683,600張,那一年,選用了1408張,平均千分之一的採用率。

下一項,相機和其它裝備。為了一個1995年關於恐龍的報導,路易Louie Psihoys和他的助手(負責燈光,旅行安排以及搬運設備),攜帶了42件託運箱子和6件隨身行李,行程250,000英里。包括9個機身,15隻鏡頭,25,000瓦特的閃光燈,一匹作為拍攝博物館藏品幕影的有橄欖球場一般長的天鵝絨,起用的行李費用達到了6位數。但像戴維那樣試圖跨越智利、西班牙和越南,就必須輕裝上陣。他的標準裝備,2個機身還有5支鏡頭,正好放在一隻黑色尼龍背包里。 裝備的重量級冠軍是深水攝影師Emory Kristof,於1992年為了一次報導,把15噸重的器材(價值100萬美元)運至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這次運輸有171隻板條箱,包括一面衛星天線,一個完整的沖洗暗房,一隻橡皮艇,兩輛為湖中深水攝影提供方便的可遙控車輛外加一台柴油發動機,而本次報導只採用了6張照片。 接著,該說穿什麼了,對,就是金凱穿的那種有上百萬個口袋的茶色背心。但Annie Griffiths Belts不會那么做,很顯然“我要的是融合進去,你最不想讓人們腦海中存在的念頭就是:噢!這兒有個照相的。”鑒於同樣的原因,史蒂夫·麥卡里Steve Mccurry腳踏旅遊鞋,身穿卡其布短褲藍色條紋牛津衫。“讓自己看上去像個遊客。”冬天,他就在旅遊鞋外罩個黑色垃圾袋防雨防塵。

手臂擦傷?跟史蒂夫說說吧,他乘坐的小飛機一頭扎入南斯拉夫境內一個阿爾卑斯湖泊。飛行員毫髮無損地遊走了,史蒂夫倒立著浸在冰冷的湖水中,嘗試掙脫安全帶,今天他還忍受著視網膜脫落的痛苦。有那么一次,Joe Scherschel在尼羅河用船槳擋開河馬;Loren Mcintye在委內瑞拉被投入大獄;Dean Conger在大馬士革受到監禁;在約旦一位貝多因人(譯者註:阿拉伯遊牧民族)的酋長几乎將Jodi Cobb綁架(同事Tom Aber Crombie用一大把第納爾將她贖回);在盧安達,一隻大猩猩將Michael Nichols推下一座山丘(我感到一雙大手在我的肩膀上……)。還有,Chris Johns在薩伊被火山熔岩燒傷;Sam Abell在都柏林遭搶劫,George Steinmetz在中非受到一種叫LOALA的蠕蟲感染眼睛幾乎失明(大動物並不惹麻煩,可怕的是那些小東西,幾乎死於腦膜炎的Frans Lanting補充道);David Doubilet曾被大白鯊追趕;Bill Curtsinger曾遭灰礁鯊猛撞;Gorge Mobley被企鵝咬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