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保護腳下的土地

腳下的土地(1)

天上的雲自由飄蕩,因為它擁有藍天;

牆角的草傲然挺立,因為它握住土地;

而我們每個人的存在,不論身在何方,都應緊擁故土腳下的土地。

余秋雨的鄉愁如冷雨般從台灣灑向大陸,對家鄉的思念在連空氣都潮潤潤的季節里飄散。他的心與每一寸大陸土地都相連著,哪怕隔了千山萬水。

我,身在寧波,這古老而繁華的城市,那一幢幢以瓦片鋪頂的房屋如今少而又少,取而代之的是玻璃高樓,那一條條以青石鋪成的幽巷以被柏油馬路代替,然而,不論城市如何現代化,我們與家鄉的聯繫不會因此而改變,不會如水泥般堅硬。

正如老舍置身於浪漫而喧囂的巴黎但對北平的思念卻未減反而與日俱增,就我個人而言,在巴黎與北平的選擇中,我會選擇連空氣都瀰漫著浪漫而繁華的巴黎而捨棄北平,那是因為我選擇的不是感情的寄託而是物質的享受。但老舍卻並未樂不思蜀,聯繫他與故鄉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相思,用一個老套但經典的比喻就是不論“飛”多元,都是風箏,與之相連的線是思念,而老舍的根在北平。

腳下的土地,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是蒼涼還是繁華都是我的故鄉,我的家。

想起屈原,他的“乘騏驥已馳騁兮”我嚮往,卻僅僅只是嚮往。我怕。怕踏出了這方土地,就再也回不去了,回憶一旦關上門便再也無法打開。

我怕,像蘇武,手持漢節苦苦等待多年,直至歡盡日升日落,嘆平了滄海桑田,才等到回到故里的那天。

離開故鄉心中的千絲萬縷還系在土地上,等到思縷到了一定的長度,遊子們,也該回去了,回到那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吧!

腳下的土地(2)

踩著一塊塊方格的稻田,揚花的水稻開始奔跑,這些奔跑的水稻,它們一彎腰,風就從那些稻葉上紛紛滑落,並借勢將稻葉上詩意棲居的我摔進蔥綠的詩行。

追求理想沒有誰會一帆風順,只要踮起腳尖,奔跑在屬於自己的那方土地,勇敢前行不怕風雨,就會更靠近陽光。

坐在草地上,軟軟的,享受著那個屬於自己的夢境。調皮的琴聲跳躍著飛進人的耳畔,世間被夢想點綴的五彩斑斕。身旁的花花草草,搖曳的身姿仍在眼前閃現,引起人無限的遐想。試問,無土哪有草,無地哪有花。隨著生命之花一點點的綻放,我們漸漸明白,原來除了知識的獲取,我們還肩負著別的很大的責任。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上天賜予我們的一方樂土。在這方樂土裡,春天,我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夏天,經過雨水的洗刷,變得更晶瑩剔透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滿地金黃色的果實;冬天,白皚皚的一大片,大雪把大地裝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腳下的土地,我認為要當走則走,當停則停,因為它直接牽引著你我的人生,走是奮鬥不止的過程,而停是一種歷經大風大浪後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停是累後的慰藉。正確的走和停,會讓你用理性的畫筆為自己揮灑出濃重而精彩的一筆!

生命的縫隙,被陽光和雨水不停地灌滿,那一抹又一抹藏在泥土中星星點點的微紅,是陽光和雨水偷吻留下的唇印……

今生,我要努力去做一個好人;來世,我願化作一塊詩意的泥土。

腳下的土地(3)

可能沒有誰會將腳下那其貌不揚的土地作為自己追隨的對象吧!它既無華麗的外表,對人類生活也無過於突出的表現,於是,雖然它天天被人們踩在腳底下,支撐著人們行走,卻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喜愛。可土地對我來說,卻是一件有著厚重魅力的物品。

腳下的土地,是如此的溫柔,如此的靜謐,如此的寬容。無論我們在土地上乾什麼,是高興地跑跳,生氣地跺腳,它都會笑盈盈、靜悄悄地看著你,包容你。這很像母親,不是么?在母親眼中永遠長不大的我們,在她面前撒嬌,歡笑,或是哭泣、憂鬱,她都會包容你,保護你。在她面前,沒有偽裝,亦沒有複雜的人情事故,只是一個真實的孩子。僅此而已。

夏日雨後的大地,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它特有的香味――夾雜了大地的熱氣和泥土的芳香。這是我最愛的味道。這也是大地最具魅力的時候。記得朱自清先生將滿眼的荷花比喻成亭亭玉立的剛出浴的美人――那是實打實地比喻。此刻的土地,亦有萬種風情。它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梳洗罷的雍容女子,披著濕漉漉的頭髮,帶著沐浴露的清爽味道,盈盈而來。這樣的感覺,叫通感。多么神清氣爽!植物們把根深深地扎進土中,此刻把根伸得更遠了。因為它們正在從土地中汲取剛剛降下的雨水。聽,我聽見了生長的聲音!我仿佛聽見了植物們的歡笑聲,在土壤中嬉戲――而土壤,始終沉默不語,忠實地履行著一個護花使者的職責。這時的土地,既像一個長者,呵護著小孩,很享受地看著生命的延續;又像一個偉丈夫,靜靜地看著美麗的妻子撒嬌,瘋癲。無論妻子做什麼,他亦是喜愛,百般呵護。

土地在我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是母親,是丈夫,亦是長者。這些寬厚善良的形象讓我越發地喜愛土地。可土地讓我心靈為之震撼的,卻不是他們――

那是一個無意的課間,我獨自在陽台上眺望遠方。看著遠處高山上裸露的岩石,我突然想到這樣一件事情:這沉默的土壤,經歷了幾經迭起的朝朝代代,從這裡有多少生命被醞釀,而後又有多少生命在這裡殞落,消失。而這土地,不管這人生前是作惡多端還是一個正派人士,土地,仍以慣有的沉默接受了他。這樣的土地,當時就把我感動得久久佇立,望著遠處的山不能輕易釋懷。

沉默,亦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至今,土地在我心中仍是被受尊敬的。每當我獨自在泥土上行走,更能感受到土地的聖潔是離我如此的近。於是,人也開始變得聖潔而遠離雜念。一步又一步,地上留下了我追求的腳印。我一邊沉默,一邊向前走。沉默,亦是種偉大力量。我義無返顧地向前走,亦如腳下的土地。

腳下的土地(4)

世代堅守的土地在你腳下,至死不渝的回答。

周末去給城郊的姨媽家送東西,正巧撞上了姨父姨媽去田裡收菜的時間,想了想,也沿著記憶中那條並不曲折的小路,一直走到兒時遊戲的田壟和池塘邊去。我提著包一邊走著,一邊欣賞久違了的田園風景:斜下的夕陽拉出梧桐葉金黃的倒影,幾隻灰雀正從那紛揚飄撒的碎金中撲楞出來,轉眼立到了一旁佇立的水泥桿上,幾隻小音響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豎起耳朵,隱約可聞幾個“釣魚島”、“日本”、“領海”之類的字眼。

我皺皺眉頭,想著那已屢見不鮮的“土地糾紛”。說到底,我還是個自私的人,從“東突”“xx”到“釣魚島”,我總在聽到這些不好的訊息時暗自慶幸著:還好,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依然寧靜和平不被侵犯。直至去年冬日裡,母親無意中向我說起市里決定將燕尾洲開發成文化中心,姨父姨媽家的田地上即將蓋起新的歌劇院時,我才感到了真正的恐慌和驚懼。以至對新聞從不感冒的我也破天荒地地開始關注起這些工程籌備的進程。心裡無數次的祈禱那一天來得遲一些、再遲一些。從小看到大的菜畦和木屋,秋天池塘邊那棵歪長梧桐金黃的葉子,坐著搖盪的木船打起的菱角總帶著淤泥的芳香……總歸是不想,莫說奈何天,也許只有真正融入過血肉的地方,當它無論在多遠呼號時,你的心都會不禁地應答。

但此時此刻,我望著遠處淺黛色的山巒,卻有些模糊地懂了。在我赤足涉入思念已久的小池塘時,也是有人在遙遠重洋的彼岸思念故鄉的;當我拾起秋日的落葉,也有人將淚化成朔方的風雪;鵓鴿與烏鵲飛過北山,也許大天鵝也正在翻越喜馬拉雅……我眷戀的土地竟還這般微小,甚至無法觸及這座小城綿延兩千年的脈絡,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卻是比兩千年要更古老,更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