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500字日記

端午吃粽子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端午節吃粽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我來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訊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餵魚,希望江里的雨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在這一天裡,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人們在這一天裡會打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等。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於是在昨天,爺爺家包好了許許多多的粽子。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剛一進門就聞見了那淡淡的香味。我隨著香味來到廚房,從鍋里拿出一個粽子放在碗裡。我剝開粽葉,看見那白白的粽子上還在冒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葉的香味。糯米在陽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棒極了!我迫不及待的朝上面咬了一口,頓時,蜜棗那淡淡的甜味溜進了我的嘴裡,這種味道只有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才能嘗得到。

我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禁不住想起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愛國的精神,長大後做一個做一個對祖國有用,能為祖國儘自己一份力的人。

端午吃粽子啦

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一起向奶奶學習怎樣包粽子。

先從水裡撈三片煮得軟軟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然後往裡面填被水浸透的糯米、鹹肉或花生、紅豆,壓結實後用第四片粽葉把所有露出米的部分統統裹住,最後在牙齒的幫助下用一根繩子系住,OK!一個粽子完成了。

不過說來簡單,我自己動手的時候可是洋相百出。

有時我剛把圓錐部分剛填滿,想壓的結實一些時,下面圓錐尖不知什麼時候就散開了,所有的米全部回到盆里。

有時我用力過猛,粽葉被扯斷了,米就像斷了線的珍珠,到處亂蹦,撒的地上到處都是。

有時我在加第四片粽葉時以為包上了,結果其實原先的三片早散架了。當我想把線繫上時,發現我手裡只剩下粽葉而已啦。

我努力了老半天,浪費了無數米粒和媽媽的口水,結果只在奶奶手把手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一個而已,倒是媽媽學會了,成功了很多隻。

兩隻手的配合很重要啊!不過媽媽小時候也沒有學會,所以媽媽和奶奶都安慰我:現在我的手太小,等我再大一些一定能獨立完成包粽子的。

現在粽子已經熟了,陣陣香味沁人心脾,剛出鍋的粽子又香又松又軟,好好吃那!

親愛的朋友,一起來嘗一嘗吧,自己包的粽子絕對新鮮美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