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端午節作文600字4篇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其隆重的節日,她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而誕生的。下面一起隨小編來欣賞關於“話說端午節”的作文

話說端午節作文600字1: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為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為屈原而流傳於世的。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為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為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粽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著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眾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眾說紛紜,卻也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像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愿。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為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為新時代我們引以為豪、為傲的民族瑰寶。

話說端午節作文600字2:

戊子年五月初四,浮雲蔽日,陰風怒號,淫雨霏霏,天地蒼茫。霜露所均紅旗重,雨霧之施綠葉翻。朝陰半開,晚雲低徊,飛鳥匆匆,路人惶惶。是日也,會綿州堰塞湖之將潰,目景色之荒涼,余竟不察夫端午之又至矣。

昔人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之謂也。疇昔之端午,雖居於蔽舍,然父母之叮嚀,親戚之問候,俱備矣。攜小兒入室,舉匏樽以消憂,飾香草以辟邪,嘆賢人之憂愁。

俄頃釋然,萬籟俱捐,珍饈滿桌,箸不能停。少絲竹之樂事,有笑語之不休。酒足飯飽,停杯投箸,一杯復酹先賢。

然戊子之年頗多坎坷,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與之仿佛。年初雪災肆虐於南,復有火車罹難於北,拉薩之亂謂之人禍,四川之震是為天災。

今者距之大震二十日有餘,餘震頻仍,數萬同胞埋骨,多少高堂見背。江山萬里血泊,萬戶低落,遇之端午,亦不免嘆息扼腕,無甚節日之歡。

然端午之至,豈不顧矣?明日之至,豈無望矣?天災可以摧物事,而不可奪人志。志之所存,明日之所存;若志之無存,萬事皆休矣。吾儕志尚存,幸甚幸甚,則家國之再建,可計日而待矣。

一念至此,則向之淒風冷雨,不復焉。明日既望,奈何今日庸人自擾;端午既至,自當慶賀。雖與家人所處者貳,余意故鄉之明月必與此處同。

嗚呼噫嘻!且飲酒邀月,明月之影落於黑子彈丸,家人必識之,然後知遊子之陟岵陟圮,知遊子之首丘望歸。

風息雨止,天氣復清,喜雨潤物,泥土芬芳。意旭日之藏於雲,不久當出,復澤大地,草木生長。

念及之,復笑,又見端午。

話說端午節作文600字3: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名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民間又俗稱“五月節”。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民俗中傳說較多,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十種:

一說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為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為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係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為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為梁宗懍《荊州歲時記》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為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為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為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為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為,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因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眾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為端午節,以示悼念。

話說端午節作文600字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全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