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端午節作文三篇

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給小華繫上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線,表示帶來“長命百歲”的好運,好讓我們在老爸、老媽的“緊箍咒”下健康成長。

傳說端午節這天是古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據說,那時的老百姓為了不讓詩人的身體被魚蝦吃掉,就把飯糰、雞蛋等投到江里餵魚蝦,還組織了很多船隊到江中尋找詩人的屍體。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由來。

我們家有一個包粽子的能手,那就是我奶奶。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葉放進熱水裡煮一煮,放涼後拿出三片葉子,兩片正著放,一片斜著放,然後一卷,就成了圓錐的形狀,再放上糯米,在糯米里夾上一塊醃過的肉,用線把粽子系好,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開始包,一個粽子在我手裡誕生了。我和奶奶一直包呀包呀,包了許多粽子,粽子要下鍋了,我看著綠寶寶一樣的粽子在跳舞,我心中不禁生起一股成就感。

粽子出鍋了,我把粽子端到桌上,我迫不及待地解開繩子,剝開葉子吃了起來。哇,粽子真好吃呀,我吃了一個粽子還不夠,又吃了好多個,直到我的肚子圓鼓鼓的,我才肯罷休。

我喜歡過端午節,因為我喜歡吃粽子,真希望天天過端午呀。

篇二

五月的風,吹走了冬爺爺死氣沉沉的面孔,帶來了春姑娘生機勃勃的笑容,也吹來了家鄉粽子的清香……

離端午節還有好幾天,人們便忙碌著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從集市上買來糯米和粽葉,打一盆清涼的井水,把粽葉泡幾個時辰,又將稱好的糯米用簸簯淘洗乾淨,然後瀝乾水分,就可以開始包粽子了。一切準備就緒後,母親坐了下來,拿起一片粽葉,把它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將糯米用湯匙一點點的放進“漏斗”里,直到“漏斗”飽滿時,再用筷子小心翼翼地紮緊,紮好後,母親用剩餘的粽葉將其包裹起來,裹成“錐形”,然後用細繩將他牢牢拴緊。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包好了。我觀察著整個繁瑣的製作過程,卻不想母親做起來卻是如此的專注!一個個的粽子在母親的手中飛快地製作著,簡直就像是一件件工藝品擺在眼前。

開始煮粽子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呆在廚房,一步也不離開,看著母親煮粽子。待到粽子的香味瀰漫了整個廚房時,粽子也熟了。母親打開鍋蓋,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粽子,也不顧燙呀﹑熱呀,拿著就向外面跑去……

端午節最期待的莫過於吃粽子了。拿著自家的粽子去和夥伴們分享是我們孩子之間最快樂的事。我們坐在柳樹下,拿著自家的粽子,包開,你嘗一口我家的,我嘗一口你家的,最後比一比誰家包的吃,是我們端午節最喜歡做的事了。每當這時,我們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這是一件多么神聖的事情……

眨眼間我們便上了中學,告別了童年的美好時光,但是童年的端午節仍然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格外清晰……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是一年粽飄香……

篇三

天氣不知不覺就熱起來了,看看日曆,端午節快到了。說起端午節,就不能不說粽子。端午節人們過了幾千年,過到如今,好像就剩下粽子了,這也難怪現在不少人把端午節叫“粽子節”,也確實夠貼切。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幾千年下來,大概有六七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為了紀念名人,比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第二類是為了迎神,比如濤神、神龍;第三類是為了明確生活禁忌,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惡日,不吉利,所以在這一天禁忌頗多,還要驅邪避凶。說法這么多,誰說的對?不知道,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們不去討論這些婆婆媽媽的事,只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財富繼承好就是了。

端午節其實有很多民俗,在配飾上有豆娘、畫額、艾虎、長命縷等,在醫療衛生上有採藥、沐蘭湯、飲雄黃酒、硃砂酒、制涼茶、掛藥草等,在民俗活動方面有賽龍舟、跳鍾馗、射箭等,在飲食方面有吃粽子、吃五黃等,林林總總,十幾種,但是現在流傳最廣的就剩下吃粽子一項了,而其他的活動由於地域條件的限制、歷史的變遷只在少數地區流行,甚至已經消失了。

端午節在古代有一個別名,叫做“解粽節”。這源於一個小遊戲。古人娛樂生活比不了現在,所以想出這么個遊戲來,就是在端午這一天大家一起吃粽子,在剝粽葉的時候比誰剝下來的長,最長的獲勝,最短的罰喝雄黃酒一杯。

端午節究竟怎么來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是粽子到是有比較清晰的歷史傳承的。要是真的追起來可以追到50萬年前,發展了幾十萬年後,到了春秋時代,人們用菰葉裹米,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食品,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就已“瑩白如玉”,餡料豐富,形狀多樣。

唐代粽子中最富盛名的要屬九子粽。所謂九子粽,即為九隻粽一組,採用不同的餡料包制,九種口味,九種不同顏色的絲線綑紮,吃起來鹹甜軟糯口味各異,看起來五彩繽紛。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節宴請群臣時吃到九子粽,遂賦《端午三殿宴群臣》詩,贊曰:“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能夠贏得皇帝的讚賞,可見九子粽絕非俗物。從此九子粽名揚天下,物傳千秋。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月節折楊柳歌五》中有:“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的記載。明代學者彭大翼在《山堂肆考》卷十一中談到端午飲食,援引宋王曾《皇后閣帖子》詩:“爭傳九子粽,皇祚續千春”來稱頌九子粽。

多少年來九子粽已經成為文字,見不到東西了。去年端午節,朋友送我一盒粽子,包裝清新典雅,上書三個大字“九子粽”!一看,不覺心中一震,莫非這歷史名吃又重現江湖了?莫不是什麼小作坊生產的騙人的玩意兒?送走朋友,拿著盒子仔細端詳,是“西安飲食公司”生產的,心中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這么大的企業的產品,應該錯不了。打開盒子,九隻粽子,九色絲線,再仔細看,九種口味,剝了一個,香甜軟糯,著實給人一個驚喜!雖然沒吃過唐玄宗的九子粽,但是我相信,我眼前的這盒九子粽肯定不亞於皇上的粽子。最起碼,這盒九子粽又重新讓我們體會到盛唐遺風,體會到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