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讀書筆記

《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這本書,我對美國的法律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美國這個國家與我國截然不同的運作模式和美國人的政治意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讀書筆記,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讀書筆記

這本《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是我近期很喜歡的一本書,很有深度,也推薦大家來看。首先是書名吸引了我,以大家熟悉的五講四美諧音來命名,當你認為也是類似的介紹美國文化或旅遊嚮導一類的書時,作者將你帶進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許正因為深入其中,才對一件事物有更客觀的評判,而非“當局者迷”。作者跳出了“美國月亮都是圓的”的俗論,不畏懼被稱為“美國走狗”的髒水,冷靜的為你講述,從美國大選、電視人物,到文學詩歌,甚至相對論,顯示了淵博的學識和超凡的見解。

讓我慚愧我以前的人云亦云,即狹隘的民族主義熱情或盲目的國外教育崇拜,這來自於無知,無知者才無畏嘛。兩方面:中國人向來是別管什麼事情,只要牽扯教育,就都是國外的好,這本書告訴你國外也有“高考”,而且正因為中國孩子在國內受到了系統的良好教育,一旦出國後就可以不用擔心如數學等科目,而專心學習語言,否則會像一些偷渡客的孩子,國內也沒學好,到國外只能入幫派。另一方面:中國人別管什麼事情,只要是外國人做的就是“侵略”,別管是武力還是文化,一副苦大仇深的愛國相,處處聲稱“不學英語是愛國”或是“我學中文,學外語有什麼用”,這本書告訴你,要想學好中文尤其是古文,還真得學點外語,比如我們都熟知的“學而時習之”,還有誰理解或被教育的不是“學了要經常溫習”?可實際上呢,“習”的本意飛鳥拍動翅膀,此處為“套用”之意,從《論語》第一本英譯本“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rvance and application”才知道我們是錯的,更有甚者,華中科技大學的某教授講《道德經》時竟然解釋“太牢”為“監獄”,上過國中的就知道這是“供品”的意思吧,暈,我們中規中矩受了這么多年的教育難道就是這樣來進行的嗎?可悲之極。

所以我願意學習書中的理念,放眼看世界,別再坐井觀天,做世界人,而不僅僅是中國人。

【2】《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讀書筆記

很早之前自己曾經說過,本人最討厭的作品類型就是經濟和政治。每一本書到了我的手上,往往是沒過五分鐘我就趴下了,可謂是催眠利器。可自從看了劉瑜老師的《民主的細節》之後,劉瑜老師用她潤物無聲的寫作方式引發了我對政治的新一輪興趣,特別是對美國政治制度的濃厚興趣。從書名可以得知,所謂細節,總是讓人感到有隔靴搔癢之疑,從一典型的工科男對事物的認識而言,這種“總-分-總”的經典學習方法已經深刻映在我的腦海里。於是想在巨觀層面上對美國的政治制度有個大略的了解,之後如果精讀劉瑜老師的書籍的話,應該會有新的收穫。

第一次看到“林達”的名字,是無意中瀏覽和大叔部落格中的推薦列表時,看到政治一欄中和大叔推薦了“醉鋼琴”和“林達”。由於林達的部落格已經被偉大的G*F&W和諧的緣故,所以對其文章也沒有相應的認識。之後在豆瓣上《民主的細節》書籍的討論貼上,很多朋友提到了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評價看上來很不錯(沒辦法,養成了讀書的臭習慣,看書前喜歡在豆瓣上看看網友的意見再決定),於是決定一段時間內拜讀林達的作品。

補充點知識就是,林達為兩位作者(夫婦)合用的筆名。 查了資料得知,夫妻倆的真名是丁宏富和李曉玲,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他們現在美國喬治亞州居住,他們(她們)也並非做研究的學者(此刻突然想到Jeery同學的一句話,中國人一個人是一條龍,一群人就是一條蟲:-))。

寫此文之前,我很想把文章寫得激情些,可讀過書籍後覺得過於煽動的語言從根本上和民主的核心是背道而馳的,於是決定寫的內容就是讀書筆記,記錄自己對閱讀過的林達這幾本書籍的一些感想和體會。之前由於自己讀書習慣的問題,前三本並未記下相關的內容,於是乎感觸多集中在了此系列的最後一本著作《如彗星划過夜空》上。之後林達夫婦的一本著作《掃起落葉好過冬》其實也可以說的上是“看美國系列”的一個延續,只是內容顯得過於零散了,因此顯得大氣不足了些。當然瑕不掩瑜,自己的感想中也涉及了一些這本書其中的內容。

“今天人們在討論的民主,往往都是指政治制度。為什麼要去牽扯出“民主是一種思維方式”或者非政治領域的“生活方式”呢?我想,政治制度,其實是需要一個相應的社會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在民主制度自然生成的國家,是文明的土壤長出了這棵制度之樹,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沒有這樣的土壤,壓根兒長不出這棵樹來。”

這段話是林達對民主制度的根本認識。所以,如果你覺得這段話與你的認識不合,那么很大程度上,這幾本書對你的價值就不怎么大了。新一代的年輕人經常喊著要民主,要自由,激進點的就說到“f*ck ***”,可究竟要怎么去實現自己對國家的巨觀理想和個人抱負?我想這也應該是每個熱愛祖國,身懷理想的年輕人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林達提出的這個理念,一定程度上和龍應台女士在《野火集》里的理念是很一致的,同時在《掃起落葉好過冬》中,林達也繼續說到了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假如一個社會的國民和精英是素質低下的,假如一個社會是缺乏敬業精神和嚴謹的職業道德傳統的,假如一個社會是習慣於明爭暗鬥而缺少寬容共存、攜手共進的風尚的,假如一個社會的民眾是不習慣謙卑自省、也從無敬畏之心的,它所走的道路,就還要艱難得多。因為制度的演進,是和人的演進同步的,制度只是這塊土壤自然長成的樹木。而在一塊正試著要移栽他方樹木的土地上,還有改良土壤的工作要做。這種改良,要從孩子們讀的童話書做起,從每一個人自己做起。否則,野火易起,活民主之樹難矣……. 他們大多是沒有名氣的,甚至是被誤解的。然而,假如沒有他們在一片需要改良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而只有燃野火者,那么當春天來臨,也未見得就能夠快快長出健康豐潤的樹苗來。”

龍應台女士在《親愛的安德烈》中也說到,“香港人為什麼要遊行?”,他們/她們回答是“為了下一代。”我想,我們這代人是很難有機會看到真正的民主,但青年人每一次不放棄希望,每一次據理力爭,一點一滴在細微處讓權力作出讓步,我認為這才是國家進步的動力和青年人應該擁有的素質和操行。沒有人會覺得這個時代的中國是公平的,這就意味著堅持自己的理念顯得更加困難。在現今中國主流且唯一的團隊精神歌唱的聲音中,發出那么些非主流的聲音顯得是那么難能可貴。雖然我內心仍然是保守的右翼思想為主,不喜歡非主流,不喜歡搖滾,朋克,Pub,但我仍然希望如今能有更多百花開放的時刻。同時也希望牆外的朋友,Twitter上的聲音更多些,更有效些,能夠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震動那些混濁的心靈。正如SeaWaver所說:“無論情願與否,我們這代青年總要為這國家掌舵的,就是不知那時的中國是否還是一切如舊。如果希望她屆時會有些可喜的變化,那么你、我、他們,都該早日做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我以為知識階層的所謂道德勇氣,一部分應該是表現在對強權的批判上,但更為困難更難做到的,是表現在他不迎合、不取悅於民眾上。前者是很容易理解也相對更容易做到的。可是,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夠有智慧有勇氣做到,對強權和民眾,都保持應有的獨立和批判。這和他是否同情弱者,是否保護弱勢人群,其實是兩回事。”

這段話的後半段讓我對民主有了重新的認識。為什麼要“不迎合、不取悅於民眾”?林達如下解釋道:“他們非常容易進入的一個誤區,就是會不由自主地要美化底層,以平衡自己的原罪意識。他們會在表達對底層苦難同情的時候,在讚美底層的時候,表現得煽情和誇張,以支撐自己的道德感。他們中的一部分,會要求竭力降低自己的文明水準、甚至在行為上表現出反文明和粗俗……這種傾向具有強烈的道德評判意味,因此,只要一邁腿,就往往走過頭。退回來,就比較困難。因為這種傾向符合道德出發點的原始衝動。從法國大革命對平民殺貴族的支持,到一代代的民粹傾向,直至現代美國走到極端的“政治正確”,都是源於同樣的出發點。在原罪負擔之下,承擔原罪感的人群往往是不自信的,他們需要他人對自己做出道德上的肯定。結果就是以過激的平民認同和平民傾向,來達到心理和道德需求上的平衡。”

對於知識分子而言,這段話具有相當重要的啟迪作用。當你自認為擁有了民意,是否有想到民意中憤怒部分的根本原因,如果你不能從根本上給予解釋或者潤物無聲般的解決其核心爭論,那么被挾持的民意常常會造成革命者所未曾想到的後果,甚至局勢導致非革命者所能控制的地步。所以從根本上而言,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是很重要,很困難的一件事。

“因此在民主社會,民眾最起碼需要一個知情的權利和公開討論公共事物的平台。民眾必須知道政府在試圖推行怎樣的政策和立法,必須使得立法分支和行政分支的官員在他們的監督之下,而且有權質詢和他們有關的重大議題。民眾必須有表達反對意見的機會。制度必須提供讓民眾表達反對的機制……就從表達民意的媒體來說,在今天,美國人都知道,他們最重要的陣地就是媒體,最重要的權利是言論和新聞自由。”

先不提三權分立是不是在中國實施的可能,但至少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上均有其影子是不爭的事實,各國都希望通過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和合作來實現政治主張。可不容置疑的是,如今在權力制約,也就是行政,司法,立法三權中的法務部分顯然是屬於頭重腳輕的“輕”這一塊。為什麼有些權力機關可以肆無忌憚,我想道理大家心理都清楚,我也有親戚在信訪辦工作,對我敘述內幕云云,其上訪,監督之難可見一斑。至於新聞和言論自由,當然中美的文化差異的原因,我也不喜歡美國所謂的“先斬後奏”原則。這就好比那諺語,究竟是“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還是“寧可千人漏網,不可錯殺一人”,中國傳統的權力集中的帝王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在老百姓心中要改變傳統觀念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放寬政策不代表這禁止和打擊,為什麼這么多老百姓們都喜歡看《南方周末》,為什麼有那么多的朋友還記得2024年前的刊首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我想那就是希望的力量吧。雖然某種程度上已經是萬馬齊喑的時代了,可隨著時代的發展,網路的力量也漸漸發揮了起來,當看到每一次通過網路上的呼聲,正義終於實現的時候,總會感動更多的人,使只能在黑暗中生存的人感到害怕。雖然這條路顯得那么困難,甚至根本走不通,可魯迅先生說過“路,是人走出來的。”,多年前的先哲並沒離去,他們一直都在。每一次的進步,我們都看到了,謝謝你們,那些默默付出,不計姓名,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人們。

最後說下我對這套叢書系列的感受。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林達有過分美化美國民主制度的地方,甚至我一開始所說的林達對於民主制度的根本認識也是有可以斟酌的地方。林達認為人民的民主思想達到某個高度,就會量變引起質變,導致某個階段相應的思想高潮,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維權運動和民主解放。所謂西體中用,這套思想是不是完全正確還需要歷史的考驗,這個節點(或者高數稱拐點)或者稱模式在中國是不是可行也值得商榷。當然不容置疑的是,對於國人思想的啟蒙,和對民主,自由的認識而言,這本書都是不得不讀的好書,甚至眾多讀者強烈要求此書加入到大學必讀書目中。但入門後怎么進一步加深民主和自由的認識,每一個讀者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每一個青年該怎么做呢?林達給予了他倆的建議,那就是:

“我的想法是,啟蒙從自己做起,言論從點點滴滴說起。有多少條件,做多少事情。不急躁,不灰心,決不輕言放棄。反對暴力,反對違法,反對傷害任何人的言論舉動。我理想中的政治開明狀態,是所有人都能在一個共同平台上談判競爭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