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弟子規》讀書筆記6篇

弟子規》共分為總敘及其它七大部份,分別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規範和禮儀,特別講求親職教育與生活教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弟子規》讀書筆記6篇,歡迎借鑑參考。

《弟子規》讀書筆記一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喜歡在書海中找到樂趣,我在幼稚園就能背《弟子規》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開頭的八小句點出了這本書的大意,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然而,最令我受益無窮的還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當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這讓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陽當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氣悶熱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廳裡邊享受空調邊看卡通片,正當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時,聽到一聲叫喊:“吃飯了!”我想一定是那個愛找麻煩的媽媽!於是,我沒有回答,繼續看我的卡通片。“吃飯了!”又聽到媽媽的叫喊聲,真讓人討厭!於是,我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煩死了!我正看著卡通片的高潮部分呢!等會兒再吃不行嗎。”也許是媽媽不耐煩,也生氣了,沒等一會兒,只見媽媽三步並作兩步地走到客廳,立刻伸出食指把電視關了,喝道:“瀅旭,你沒聽見媽媽叫你嗎?怎么那么沒禮貌!”我只好不耐煩地從椅子上站起來,慢吞吞地走進餐廳,心裡卻有著說不出的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著飯,撅起嘴巴嘀咕著:“我就是還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飯嘛。”

讀過《弟子規》以後,那件事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媽媽每天那么辛苦工作,回到家還要做飯,我不但不幫忙,媽媽做好飯以後,我還百呼不應,真是太不應該了。

現在的我,真正理解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也確實在行動中做到了這一點。《弟子規》這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將一直鞭策著我不斷前進。

《弟子規》讀書筆記二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一開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時間等待了!遇到困惑不了解時,不必苦求強記,要從容涵泳,今天研讀幾遍,明天研讀幾遍,心中常常思維不忘,時間一到,便有豁然通達的光景。因此,讀書好比“煎藥”一樣,一開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滾沸,接著就必須用小火慢熬,藥材的藥性才會滲到藥湯里,發揮出藥效。

這句話不由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令我非常慚愧。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壞毛病:無論是周末還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說,把做作業的事排到最後一位,總是要在上課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業做得不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塗,這種結果可想而知,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師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卻死性難改,好了傷疤忘了痛,沒過幾天又把老師和媽媽的話忘得一乾二淨。就在前兩個星期,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星期五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腦,玩起了遊戲……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樂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懶覺一直睡到九點多,還是沒有一點做作業的打算,直到媽媽開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業本,象徵性地寫了幾個字,不知不覺,整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下午媽媽讓我跟著她上街去買東西,於是我又再把做作業的事兒拋之腦後了……直到吃完晚飯,我才發覺,時間過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於是拿出紙筆飛快地在作業本上寫了起來,也不管有沒有錯別字,反正媽媽檢查時會指正的。由於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我才發現,不好,語文作業本讓我落在家裡忘帶來了!後來自然是被老師嚴肅地批評了一頓……

《弟子規》不僅在學習上對我有很大的啟發,還有其他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今後我一定要對照書中做人的道理,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個讓老師和家長都滿意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三

《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複雜。它有著的,不過是最為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

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複雜,因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

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為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於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里,它閃著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裡,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裡,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了,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裡,缺了它便不再完美。

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裡,經著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

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為偶像,我以《弟子規》為規範。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著我走向黎明,引領著我走向成功。

《弟子規》讀書筆記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是古代聖賢智慧結晶之一,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的含義,他會使你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的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就要將最好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能在今後生活,工作中立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副優秀作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色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定有一些原則,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受到了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要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了《弟子規》就要把聖人教會貫徹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要想更多的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話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他相處,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書筆記五

小時候就學過《弟子規》:但是並沒怎么在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說真的小時候的我也沒去認真地揣摩它,更不要說更深入的去研究,去了解,去領悟,去思考它了。

現如今,許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總是被父母護著、寵著、溺愛著,(包括我自己)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照書上說得去做的又有多人呢?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現在的父母都對孩子體貼若微,有求必應。我們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著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推辭。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嫌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

“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說的是: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暖好了被窩讓他們不感到寒冷,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後才能回去睡。古人都能做到的事,而現在家庭中,大多數的父母就是這樣照顧著我們,可又有多少子女能像這樣照顧自己的父母呢?

父母是這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著父母的心。而維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多一點點問候,多一點點關心,多抽一點時間陪他們,讓他們也感受到子女對他們的一片愛。

《弟子規》讀書筆記六

“對飲食 ,勿揀擇”。這裡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因為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就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保持均衡。尤其現在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餚裡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裡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這是很不好的。

而“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說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要告誡她要節制。不能說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或不喜歡吃,就少吃或不吃。孩子從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秦夢迪小時候,大概是六歲以前,在飲食上就有這樣的毛病,吃飯幾乎不吃饃,吃菜本來就少,若是菜不可口乾脆就一口不吃,所以前兩年身體很差,特別是三、四季度,幾乎每個月都會生病,並且一生病就得到醫院輸液,記得六歲那年十月份,斷斷續續輸液輸了三星期,急得我直上火。近兩年來,隨著她飲食習慣的改善和調整,平時上醫院的次數少多了。這裡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多喝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