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6篇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迴,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迴,我們現在感嘆依賴於微博、朋友圈裡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6篇,歡迎借鑑參考。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一

我最早接觸《儒林外史》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吳敬梓先生是我們家鄉人,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們說過《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書,並且建議我們去讀它。但是小時候太小了,有許多還不能夠理解,所以我長大了之後就開始讀它。

在整個小說中吳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鮮明的諷刺手法,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時吳敬梓先生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採用了許多全椒地方方言。

當我讀了他的書,我才發現原來他所寫的東西,全部都來源於他的生活中。書中最為典型的是周進和范進兩個人物,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

周進,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終沒有成功,於是他就跟著商人,替他們管賬,相當於一個賬房先生。有一次,他經過考場,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他的朋友看見了,實在於心不忍,替他捐了一個官。范進,一個考到鬍子花白都沒有考取功名的一個讀書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進看見范進這么大年紀還在考場裡考試,就問他的原因,范進和他說出了自己的遭遇,周進聽了之後,覺得兩人的經歷遭遇十分相同,於是非常同情他。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審閱范進的試卷時,特別關注了他,周進第一次讀范進的文章,覺得他並沒有什麼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兩個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於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後,他覺得他寫的還不錯,於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後,他拍手叫好,說范進寫的太好了。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范進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卻沒有發現他有才華,這就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的統治和官僚機制的腐敗。

在這個小說中,我看到了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我覺得《儒林外史》想要表達的就是:不要過於重視錢財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貴,要放開自我,追求思想自由。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不要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二

《儒林外史》在國小和國中都有選讀文章,它雖然不是四大名著,但由於這本書抨擊古代封建專制制度,揭露了腐敗的官場,因此在古代的書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也許是為了突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改變著人,書中一些人物的性格極為極端,如嚴監生的吝嗇,范進的懦弱。范進中舉前後的對比,也可以看出當時官場的風氣。不過歷朝歷代的官場,要說上上下下都是一派正氣的,很難說會存在。畢竟明君也沒幾個。

這本書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的貪官污吏有很多,但也不乏充滿正義,有高尚品格的人,如開篇的王冕。王冕出現在這本書里還真是怪異,他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書中的他和古文裡的他都是勤勉好學的。不過我最有感觸的還是沈瓊枝。她的機敏過人,沉著冷靜從一開始乘上轎子就顯露了出來。到之後的一系列事跡讓我看出了她就是本書中具有抗爭意識的人。

杜少卿也是這本書的一個正面人物,聽說是有作者的影子在,他的存在體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有著作者心目中的高尚人格,沈瓊枝在被迫害後也像他求救,杜少卿頗為欣賞她的鬥爭精神,稱讚不絕。所以文人雖然相輕,但互相欣賞的也不少。

大多數人對功名利祿都存在著嚮往。古代人自然是有原因的。科舉制的盛行本就是一把雙刃劍,八股文的禁錮了文人墨客的出入,要么考取功名,要么隱居,或者平平淡淡,當個教書先生。

通過科舉制度出來的人,有很大一批是貪官污吏,而且都有許多可笑又令人寒心的事跡。高要縣知縣湯奉活活枷死了一位老師夫,他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清廉”,可是,縱使他這樣不擇手段,民心肯定是失去了,再說,他一年搜颳了幾千兩銀子,真是大大的諷刺。

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會怎么樣呢?我會不會被八股文思想洗腦?不過如果我真的生活在那個時候,應該不會去接觸八股文的吧。為什麼統治者們都沒意識到八股文的危害呢?可能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朝廷百官上下串通,搜刮民脂。優秀的人才易被埋沒,而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

所以說揭露社會黑暗的書,很得民心。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三

《范進中舉》是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學到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這篇文章是怎么來批判封建社會怎么用科舉制度來控制人民,怎么把讀書人殘害成他們的愚民工具。但是,我卻深深記住了什麼叫樂極生悲,人如果瘋了可以狠狠的把他打清楚。因為小時候並沒有時間來讀《儒林外史》,多年來還是十分牽掛著范進的人生髮展。

王冕:

王冕這個人物,應該是我們國小時候就學到的人物。那時是一個立志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一定要認真,只有我們全心的投入就可以有所成就。讀了《儒林外史》我對王冕才有了更深的認識,原來他才是一個淡泊名利、有膽魄、有氣節的讀書人。《儒林外史》從王冕開局,為整部書人物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從而也讓我們更好的加以對照來了解外史中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物。作者吳敬梓應該是一個浪漫的文人,他並沒有對封建文人失去信心,他還是在文章中刻畫了幾個淡泊名利、不失文人氣節的人物。

兩個燈草:

從前是在連環畫中看到這個守財奴嚴監生的故事,讀了《外史》才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他的哥哥嚴貢生更是了得,為了謀奪弟弟的財產更是不擇手段。臨終之時,油燈的芯多了一個都能障礙嚴監生的心念。我們每個人在世間上,有多少的欲望掛礙著我們,讓我們不能清醒,讓我們沉淪六道不能自己。

讀了兩遍《儒林外史》:

讀了第一遍,剛剛模模糊糊認識了故事的脈絡。第二遍,人物才開始漸漸生動了起來。到今天也已經快半年了,每每想起還是覺得暢快淋漓。每個故事的起伏也不太大,但是故事的發展也很有節奏。每個人物作者都沒有自己的批評,然而讓我們讀來都覺得挺有意思。

形形色色讀書人:

最近看到一塊祖碑,祖上被稱作“處士”,我查閱了一下處士是指沒有當過官的讀書人。《儒林外史》也在文章的最後也提到了幾個沒有入仕的讀書人,都很有特色。今天因為社會分工的細分,怎么定義讀書人卻成了問題。

閒齋老人:

閒齋老人為《儒林外史》作序,序中說:有《水滸》《金瓶梅》之筆之才,而非若《水滸》《金瓶梅》之致為風俗人心之害也!則與其讀《水滸》《金瓶梅》,毋寧讀《儒林外史》。我們來讀《儒林外史》,可以當笑話故事,也可以當歷史文獻,更可以來了解什麼樣的人才算讀書人。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四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出在哪工作的一部小說,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著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有很多的感受,對封建社會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助下,他捐了個監生,又先後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後,竟發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范進中舉後,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了瘋,一邊叫’我中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來。“他周圍的人在他考中前後也儼然兩副嘴臉,其中尤以胡屠戶表現得最為典型:先前的”現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變成了”體面的相貌“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點有三: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瘋,馬二先生游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於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諷刺上並不排除誇張:像嚴監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咽氣,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誇張並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結構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著有關人物的出現而展開,又隨著有關人物的隱去而結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五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污腐敗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00字六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後。看完之後不覺驚異於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後。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於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後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並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於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痴情一片。但他們的痴情並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後,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餘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

作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繫。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後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並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後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