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5篇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5篇,歡迎借鑑參考。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一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就是吳敬梓。這本書是一本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書中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應此,這本書就非常貼合生活,讓人們都愛不釋手。這本書的作者利用諷刺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混亂與黑暗。這本書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曾經被大文豪魯迅先生,給予了“偉大”的美稱,書中的主見都備註中了他的:自吹自擂、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弄巧成拙的一面。透視了人的內心的黑暗。在書中講述了很多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就是《布衣畫家王冕》了!裡面主要講了:王冕是一個鄉下人,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了荷花,就畫了一幅《荷花圖》,他認為畫的還不錯就托人把它送給了知府。知府見這幅畫畫的栩栩如生,就要召見那個畫家,但他卻不來,因為王冕的母親再三地提醒他不要做官、不要做官,所以他才沒去。為了不纏上不必要的麻煩,他就隱居山林,再也不出來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二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為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並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著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於“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為“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為“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為“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為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作為為“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深刻揭發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機鋒所向,猶在士林”特別是科舉中人的不幸或墮落.《儒林外史》的諷刺進一步指向皇帝、官場和社會.“窮極文士情態”,寫出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極無聊而害人害己的事,總不過事與願違,“費盡心情,總把時光物誤.”“儒林”是官場的後備,讀書人一旦把“文行出處看得輕了”或者再加以不學有“術”,官場這塊本應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競技之地,就變成了人世間最骯髒的地方.《儒林外史》猶如一首“淒清婉轉”的長歌,其內涵深微的感傷情味,使人“不覺悽然淚下”.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三

余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征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於雨花台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為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後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吁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於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為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游於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為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為害甚矣!

嗚呼,聖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為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余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四

《儒林外史》是吳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講了對科舉制度的嚴厲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扭曲、腐蝕文人靈魂的罪惡,並用許多事例來證明了這一觀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寫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寫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還帶了幾本書去看,一陣大雨過後,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於是他開始畫荷花;一開始畫得並不好,最後越畫越好,最後以畫荷花為生,奉養母親。王冕堅持不懈使我大受啟發,使我想到了上學期所學的一篇課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啟示》,講了水滴以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頭。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別人眼裡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00字五

轉眼間,愉快的七天長假快要結束了,我看了兩本書,《儒林外史》、《西遊記》,讓我最受益的是《儒林外史》。

這本書主要寫了大量文人故事,諷刺了當時社會科學制度的黑暗,讚揚了大批文人的品格。這本書的特點是沒有貫穿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學制度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將各個人物和各個單獨故事連線在一起。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第一個故事,諸暨縣一個鄉村有一位少年王冕,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給秦老放牛,雖貧窮,但他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錢習買書看。王冕聰明勤奮,又博覽群書,又有好手藝,能畫得一手好畫,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無意於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也不見,朱元璋讓他參軍,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參軍,他便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少之又少。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滅了多少文人的良知,現實生活有人中舉就得意揚揚,有人為了考碩士、博士不擇手段。

列寧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要勤奮讀書,周恩來說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