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地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一

近幾個月來,不知為何,對哲學有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說,拜讀了一下哲學大師“喬斯坦*賈德”的巨作——《蘇菲的世界》與《紙牌的秘密》當然,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還是《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講述了一位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地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她開始思索——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最終,通過導師的指引與講解,解開了一切謎團。然而,蘇菲卻驚恐的發現,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像得更怪異——她,還有她的導師艾伯特,只是一個父親為他女兒寫的書中的人物罷了……

品讀過《蘇菲的世界》後,我心中豁然開朗,對生命,宇宙萬物都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悟。《蘇菲的世界》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靈的華美的樂章。它使我如何去從哲學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理解這個社會。如何去打開心鎖,認知事物,就如:“麵包師傅可能做出五十個一模一樣的薑餅人嗎?,為什麼所有馬都一模一樣?”這些問題看似是十分可笑的,愚蠢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卻高不可測。就拿薑餅人來說。如果做出五十個一模一樣的薑餅人,就用一個模子就可以了。那么一模一樣的馬呢?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馬,就像沒有一模一樣的DNA一樣。但是,為什麼你一看到一匹馬,你就能說出它是馬?而不是鹿呢?因為所有馬都有共同的特點。這寫特點,就構成了我們心中理型的馬。也就是說,不管這匹馬是被砍了幾條腿,被帶上個面具,你也能認出是馬。再回想薑餅人,他們都一樣嗎?沒有可能。也許有的肚子稍稍鼓起,有的會薄一些,有的有裂縫,有的沒有。即使外表完全一樣,你又怎能保證,它們是由相同數量的原子(組成世界的基本物質)組成的嗎?所以說,沒有兩個薑餅人會一樣,為什麼看起來會一樣的,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理型薑餅人。由此可知,世界萬物都是奇妙的,只有善於思考,才可得到真理。

《蘇菲的世界》也不時的散發,揮灑著人性的光輝——例如蘇格拉底,寧死,也要堅持自己的言論。一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品質。一種良心上,一種“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精神,塑造了蘇格拉底寧死不屈的形象品質。還有蘇菲,一種對真理,去積極探索,不斷思索,不斷感悟的一個虛擬的人物,她表現了人類勇於追求真理的一種精神。就像居里夫人。

《蘇菲的世界》也讓我懂得了如何去學習——思索。思索便是學習,沒有思索的學習,只可稱作背誦罷了。

品哲學之精,悟人生之道。

明世間真理,知萬千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二

14歲的少女蘇菲在放學回家後收到了兩封奇怪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從此開始,蘇菲的命運改變了。在一位神秘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試著破解這個世界的謎團。但是蘇菲發現這個世界遠比她想像中更離奇古怪……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偵探小說,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著讀著,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我今年12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有哲學家的存在,並不明白哲學是怎么回事。媽媽說,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複雜,可以打個比方,醫學家研究怎么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么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怎么興盛怎么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才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現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也好,它們都得符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該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律的一門學問。

如此說來,哲學應該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欲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老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後因為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為什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存在著。《蘇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於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己。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三

每一個人都是一彎載滿基因的小舟,當我們將小舟裝滿貨物並且耗盡最後一滴燃料,到達生命的彼岸時,小舟會隨波而逝,但貨物不會。

——題記

生命源起於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學早已完美地向我們詮釋了生命這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但是生命會是一塵不變的嗎?還是……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我又捧起了《蘇菲的世界》,陷入記憶與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誰

“蘇菲隨手把門帶上後,便拆開了信封。裡面有一張約摸跟信封一樣大小的紙,上面寫著:你是誰?”蘇菲接連收到許多這樣的怪信之後,也同我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當中。那么一剎那,蘇菲突然覺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進化論以及DNA等等科普技術所能達到的地方都無法超越人類對生命的思考。

我是誰?如果你願意這樣反反覆覆地問問自己,你也許也會漸漸墜入恐懼的深淵——人的心靈是空虛的,生命之舟在永遠無法飽和的海水中航行。

這時,我空虛的眼淚終於流下我的臉頰:生命的價值何在?

二、生命的詮釋

“我們應該體認到我們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細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蘇菲坐在石階上,她同我一樣,空虛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那么一點點的慰藉。那么一瞬間,蘇菲的生命與價值終於有了交接,而迴轉一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尋找生命的價值嗎?

什麼?人的生命就在尋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結束時,一切難道都回到了原點嗎?生命是輪迴的,而生命的價值沒有輪迴,只有直線。

此時,我的淚水仿佛在我的臉龐上漸漸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蘇菲,我們就是這個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燒的太陽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們每一個人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條小船。當我們安全地把船上的貨物運到下一個港口時,我們就沒有白活了……”每一個字都重重地敲擊著蘇菲的心弦,在她那美麗的少女的心上彈奏出了一曲壯觀而宏偉的交響樂,生命不是一樣真實存在的事物,但它卻時時刻刻滲透到我們的靈魂中。

我願意把生命比作一彎小舟,當小舟被製造出來時,我的船艙內空空如也。然而,當我漸漸開始裝載貨物,我的心靈便得充實起來。後來,人們為了讓我承載更多的貨物,將我改造成大輪船,我開始用我那堅硬的甲板抵擋一切困難,用我那充實的靈魂掌握船舵。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我偷偷地開始遠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後的故土,我的生命終於開始遠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讚譽,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壯舉,我只是享受成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榮,享受能夠親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榮。

我親身經歷過暴風雨,也切身體會過冰山的鋒利,但是我未曾後悔,我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嗎?我的心終於不再感到空虛。我會用我飽滿熱情的心靈去實現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價值,最後滿載貨物到達生命的彼岸。

我擦乾了淚痕,合上了這本能教會我生命的書,我把它輕輕地放回書櫃中,我不會忘記它,因為它擦乾了我模糊的雙眼,讓我看清了生命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四

對於哲學是什麼,可能並沒有一個讓人完全信服的定義,但書中一個比喻很有意思。一個神奇的魔術師能從帽子中變出小白兔,這隻小白兔就是世界,而我們就處在兔子皮毛的表面,努力爬到毛髮的頂端以期看清整個世界,這大概就是哲學。

一直以來提到哲學,好像就是白鬍子老爺爺,神經質似的念叨著,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以前的我也持有類似的印象,尊重哲學的同時,總感覺哲學如霧裡看花般朦朧飄遠,又如玫瑰般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直到我接觸到這本書《蘇菲的世界》,嚴格的說這是一本寫給青年人的哲學入門書。

以故事來串起哲學史大概是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期間不見囉嗦的說教,看到的只是對話、聊天,以及看似荒誕最終恍然大悟般的情節,完全摘除了以往哲學刻板、嚴肅的標籤,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同時如涓涓細流般將哲學歷程娓娓道來。

回憶全書,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一道閃電划過,最早的先民在寺廟前祈禱跪拜,口中漸漸有詞;樸素主義哲學家眉頭緊鎖,思考泥土和水緣何能造就青蛙;古希臘廣場中,蘇格拉底向每一位經過的市民訴說著明白無知才是聰明的理念;柏拉圖站在幾十個一模一樣的餅乾前,構建著自己的理型世界;亞里士多德發出“吾愛我師吾更愛真理”的宣言;犬儒學派在木桶中找到快樂源泉;伊壁鳩魯在花園中追尋心靈家園;傳教士手捧聖經宣示上帝的到來;笛卡爾以手撫腮說著我思故我在;史賓諾莎說,只有一個上帝存在;休姆說,除了我能感受到的,其他都不存在;康德說,遵循道德準則,才能收穫真正的自由;黑格爾站在湍流邊說,河水怎么看取決於兩邊的石岸;祁克果說,落水的人最關心的是如何得救,而不是會不會淹死的思考;大鬍子的馬克思說,哲學家不僅要詮釋世界,更應該改變世界。

哲學的可貴正在於對於一切持有好奇的心態,看到身邊人如同見到外星人一般,其實每個人也正如外星人一般獨一無二,有生命、會思考,這正是令人驚訝的事實。

哲學不能帶來物質,卻能吹散人生成長的迷霧;哲學不能帶來快樂,卻能查尋令人不快的源泉;哲學不能創造美好,卻能擦亮發現美好的雙眼。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00字五

輕輕合上《蘇菲的世界》,我深深地長舒一口氣,全書四百八十七頁的閱讀旅程實在是讓人回味無窮。回想著蘇菲的世界中的一點一滴,印在我心中的不單單是那個十四歲的女孩。

在《蘇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讀到了柏拉圖曾說過的那句話:“哲學始於驚疑。”它告訴我,不論誰,倘若對這個世界和人生不曾有過驚奇和疑惑,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

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個世界好比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裡變出來的一隻白兔,所有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人們一開始對這種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也就會逐漸沿著細毛滑回到兔子的毛皮,他們覺得非常安適,便不願再爬回柔弱的兔毛頂端。

對於孩子們而言,世上的所有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而對於大人們來說,這個世界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莫過於“我們今天的股價漲了么?”“白菜現在多少一斤?”“某某電影票房好像過億了!”等等。大多數人因為忙於日常生活瑣事而使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受到了壓抑。難道我們就只能生活在這種整天談論菜價、爭議股票的世界裡么?

哲學才是拯救這個世界的良方,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這條危險的旅途,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以仿佛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在《蘇菲的世界》中,艾勃特化身為艾伯特向同樣化身為蘇菲的席德進行了哲學啟蒙,一堂堂哲學課變成了懸疑與破案,虛虛實實,似夢似真。

帕梅尼德斯想要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恩培竇探索著四種基本元素,即使因為哲學理論而被迫離開雅典的安納薩哥拉斯也仍對大自然的組成提出疑問,德摩克利特努力證明組成各種事物的是原子;希波克拉底堅持著“醫學倫理”;蘇格拉底重視良心,真理,仍舊反對詭辯學家;柏拉圖研究著雙重性質的人;亞里斯多德又對柏拉圖的理性論提出新的質疑……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學家,每位都在不斷探求中得到新知,每位都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的戲法看個究竟,弄個明白。

同在一片十四歲的天空下的我,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朝向兔子溫暖舒適的毛皮深處滑去:我開始習慣這個社會,習慣這個世界,從未去考慮過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問題。一本《蘇菲的世界》,一群哲學家攔住了我,他們揪住我的衣領,將我拽回毛尖,在那兒,在兔子的頂端,希望我也能以嶄新的眼光度量生活。

葛朗維格曾說:“真實啟蒙之於人,如同陽光之於土。”《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每個人對生命的好奇,帶我們爬回兔毛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