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500字五年級讀書筆記範文

《阿Q正傳》是一本諷刺文學,非常值得閱讀與深思的作品。小編為大家帶來幾篇《阿Q正傳》讀書筆緝大家閱讀。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阿Q正傳》讀書筆記

全文感觸最深的就是當時的人們都在逃避問題,魯迅先生對當時國民就是有這樣的深刻的認識。關於阿q 的性格特性可以說代表了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人,他們自甘墮落、苟且偷生又不肯認識自己的不足,即使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不願改變或是不敢改變,缺乏勇氣卻又痞氣十足得過且過。

就像魯迅先生對那個時代國民的感受,真的是可以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中國當時已經是在風雨飄搖之中苦苦掙扎著了,可是那些愚昧的國民還是那樣的麻木不仁,國民的不爭就注定了那個時代中國的悲劇。

阿q 的那種特色阿q 精神讓他活得自娛自樂悠閒自得,他這其實就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心理,一味的從自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沒有活著就該有尊嚴的生活著的積極想法,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感嘆魯迅先生把當時的國人都看透了。在不能夠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文章中的阿q 就採取他的精神勝利法逃避現實,可以說就是一種鴕鳥的生活方式吧,可是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面困難危險也不會消失啊。

活得有尊嚴有理想有抱負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應該做的,阿q 的精神勝利法是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的,就是在現實社會也是一樣,我們要勇於面對殘酷的現實用自己的能力去為自己贏得更好的生活。

品讀經典了解那一個時代國民的悲哀,現在的我們要活得漂亮活得精彩。

《阿Q正傳》讀書筆記二

阿Q是個可憐人,可他又不值得我們同情。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實在太多太多,因為許多人都很阿Q。我讀出了一種歪七扭八的病態。阿Q有病,不只是頭上的賴瘡疤,周圍的人也有病,病情頑固,竟也傳到了這個時代。

阿Q的精神勝利法大家早有耳聞,講好聽叫知足。可仔細思量,背後隱含的確是實力不足的咬牙切齒。打架打不過別人,便在嘴上占便宜。在形式上失敗了,但在精神上勝利了,於是心滿意足,自得其樂。這精神勝利法在今天有沒有?有。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報導,在老北京的茶館裡,上演話劇,劇中一個中國人對著一個美國人說,你們美國的歷史才倆百多年,還沒我們中國人養鳥的時間長。台下引來一片叫好。您看,這病埋的夠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勝利法無意義,往前看的精神勝利同樣萬萬要不得!

啊Q欺辱小尼姑,響響亮亮欺軟怕硬,已獲他所謂的“成就感”。中國國足好像也這樣。前些日子的亞洲杯,且把印尼國足當做小尼姑,中國國足當做阿Q,後來中國國足完勝,信心膨脹!採訪不可避免,回答“我們盡力了”,推卸責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說中國足球有頑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國足球確實有病啊!

許多的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周圍人群中,一些風氣又如何不阿Q?於是也就有了開頭的例子。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似乎離我們並不遠。我想,應該到了下點猛藥的時候了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三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湧,他看見趙太爺等一乾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民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民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書筆記四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裡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抒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讀書筆記五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鬧劇,也將阿q的“精神勝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狹隘的小農觀點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痛絕。並在顯示自己見過殺革命黨時冒出“革命黨當然該殺”這種觀點。

但當他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與未莊人對革命黨的害怕慌張時,卻對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終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衝出酒店,一路高唱著戲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麼就有什麼,喜歡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龍虎鬥》戲文的吟唱表現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在他眼裡,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為他太苦太窮了,所以他一心嚮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變自己的地位。

從後來他的美好夢境中不難看出,他對革命的本質,性質以及對象根本不了解,對革命對象也極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濃厚的封建思想。但後來阿q失望了,因為革命並不如他想像的那樣,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準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結束了。我們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勝利法”是他精神領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軀體。

甚至是後來被當做替死鬼抓進監獄,遊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抓進抓出的,要遊街的”。這種“精神勝利法”此時卻讓觀眾有點心生敬意了。

獄中的阿q認真地畫著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將走到盡頭,不免讓我們心生一絲憐憫。當他真的要斃時,他終於恐慌了,顫抖地閉上了雙眼,“精神勝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沒有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