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q正傳》讀書筆記6篇

《阿q正傳》小說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阿q正傳》卻讓人讀過後盪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一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悅。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長的、水裡游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著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裡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裡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

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二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盪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裡,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裡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於難,這是多么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裡,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三

魯迅先生喜歡嬉笑怒罵,諷刺是他常用的寫作武器。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諷用在那些不識時務的政治家身上比較貼切,而用在那些本應在世間受到憐憫的可憐兒身上就不盡人情了。看看魯迅先生寫的每個章節的標題: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從中興到末路,大團圓……讓人看了只能趕到無奈而又無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務繁忙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個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社會最底層人物,他很可憐,但又不至於讓人們對他像對祥林嫂那般產生憐憫,因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他雖然會迫於生計去做短工,但也是得過且過,對於與他的命運那樣悲慘或比她更不幸的人們他採取的是其它人對他採取的態度——侮辱、欺凌,是個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實在我看來阿Q是未莊所有人的縮影,又或者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愚昧無知,階級思想嚴重,沒有人權意識,具有嘲笑別人的不幸從而達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勝利。但這又怪得了誰呢?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知識或思想上的覺悟作為武器,來抵禦壓迫。

他是一個小丑,在人們空虛到百般無聊的時候,便去招惹他,將他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腳底下。俗話說,狗急也還會跳牆。阿Q被羞辱後本能地與別人打了起來。他打不過而他也終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氣最後還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敗了,在精神上,他還是個勝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樣一句話就能讓他心滿意足地離開。

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人,因為小事丟了工作,賠了自己所有的家當,唯唯諾諾地受擺布,受壓迫,還能麻木到將變賣家當所剩的幾文錢拿去若無其事地喝酒。我真懷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靈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過的日子都是糊裡糊塗,後來,他到城裡作了賊,偷了小東西回到未莊,身價就一下子漲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因為參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殺雞儆猴的替罪羊。但魯迅先生終究是睿智的,他將阿Q的愚昧借著去殺頭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畫了一番。最精彩莫過於文章最後兩段,將民眾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四

阿Q是一個可悲,可泣,可嘆,又是一個可敬的人,在舊時代,一個吃人的時代,他無法選擇自己的知識、背景、身份,但是沒有辦法,他只能認命,假若他不能認命,而是奮起,那他就會無法生存下去,那他就會無比痛苦,但阿Q,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一套生存方式,從這一方面來看,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但是,他又是一個無比矛盾的人,在這裡,就無法讓人不感嘆先生的文筆了,能用這些文字描寫出這樣一個集整個社會矛盾於一身,整個人類通病於一身的一個人,又能警醒當時的革命者,告訴他們不能忽視掉萬萬千千的人民。

這樣來說,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說,阿Q就是跟孔乙己一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一個人。從先生的文筆之下,可以看出先生對這個人物也是無比矛盾的,要寫的這么出色亦是非常難的,於我自己,我欽佩魯迅先生,也敬佩阿Q的自尊。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五

阿Q最後還是死了。記得是誰說“魯迅先生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最後也會被殺或者沉默。”沉默是一種對人精神上殘忍的酷刑,剝奪了話語權,就是單向傳播中的受奴役者。但阿Q是個用不沉默的人,他敢說,並且總是不加修飾地把自己心裡的想法直接地說出來,他對代表權勢的趙老太爺說“我姓趙”,他對自己的性幻想對象吳媽說“我想跟你睏覺”,他對自己的頂頭上司白舉人說“是我說你拿人家五十兩的”,也許是這種近乎於傻子似的單純讓他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狂人日記里不還說么“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在那個時代,大家都欺軟怕硬夾起尾巴做人。能夠不死便好,少說少聽少看多做,可偏偏阿Q又是一個特愛看熱鬧的角色。跑去看殺人撞上了偷竊然後還摻了一腳跑了,這樣也還好,回去風光了一把,可偏偏又是自己藏不住事兒,整個未莊都知道阿Q成了盜賊,被全部人排斥的沒權沒勢沒錢沒地位的阿Q,看你還怎么在未莊生存下去。但是阿Q不怕,阿Q有精神勝利法。

當聽說革命党進莊的訊息後,整個未莊都開始惶恐不安,原來等級分明的人們已經默認的平衡像是要被打破了。和阿Q一樣的農民階級開始暗中觀察望風,似乎期待著那些地主財主們被革命掉,又害怕到來的是更為恐怖新的剝削者,還有膽大一點的人進城被學生剃了辮子。在那些地主們紛紛倒戈準備自己出路的時候,阿Q在橋上歡快地喊著“我革命了,我造反了,我要什麼就有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這樣大膽狂放的言論卻讓趙老太爺他們心裡顫了一顫的。人們對於未知東西的恐懼,在它越來越接近自己想像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反倒覺得安心。革命在未莊成為了假洋鬼子勾結各種財閥鄉紳之後的產物,老百姓們可以繼續接受以前的壓迫反倒舒了一口氣。但阿Q想要革命的小火苗並沒有因此熄滅,他在假洋鬼子之後去尼姑庵鬧革命學人家把辮子盤起來,說明他已經開始有了懵懂的革命意識,只是還不明顯。那阿Q革命是為什麼呢?在阿Q的夢裡,似乎參加了革命,成為了革命的首領。他成了新的“趙老太爺”,趙老太爺變成了以前點頭哈腰奉承的自己,他穿皮襖戴官帽還趾高氣揚地罵“王八蛋!”。他滿足了,他以為只要自己革命了,要什麼是什麼,喜歡什麼有什麼。他可以不再被同等的人嘲笑,不再交莫名其妙的保護費,不再不敢姓“趙”,甚至可以不讓趙老太爺姓趙。他是愚昧的,甚至即便他參加革命黨勝利之後的結局也可以看見,類似太平天國的末路。被抓了也沒有覺得沮喪,阿Q說,監牢里的配置比土谷祠還好。

無姓無名無籍貫 無行狀無家無固定職業的六無產品是不被這個社會承認的,最阿Q後無聲無息無牽無掛地死了,連一句“我手執鋼鞭將你打”都沒唱。眾看客砸砸嘴巴狂呼大不過癮,人命被人把玩的時代,人人不敢說真話的時代,做作假裝不想被排斥就被同化的時代,現在也有,阿Q和趙老太爺的故事還在上演,三六九等的標尺從補丁破布到絲綢華服的對比,誰敢說沒有以貌取人過。

阿Q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阿Q活著。有阿Q就有趙老太爺,就有假洋鬼子,就有地保,就有小D。眾看官,且慢慢看。

《阿q正傳》讀書筆記篇六

魯迅先生曾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他開啟了白話小說的新時代。很多人說魯迅的小說晦澀難懂,不提倡閱讀。但我覺得,讀他的小說,需要極強的責任感以及嚴肅的態度。仔細認真品味其中的人物的言行舉止,不止有笑話,更多的是悲衰,是那個社會存在的悲衰,其中還隱隱含著魯迅先生內心的巨大悲傷。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是我們這一輩人無法體悟的感情,我想是那個風雨的時代造就了這個偉大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也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有人說他的文筆像是一把利劍直擊敵人心房,的確,他將敵人的弱點看得清清楚楚,一擊致命。他時刻都是冷靜的,嚴肅的。

初讀《阿Q正傳》是在國中,那時年少輕狂,只覺其中搞笑之處,笑過就煙消雲散,至於其中的深意,無法領會,也無意去探索。如今再次拜讀魯迅先生的作品,被深深感動,其中細微之處,皆可見其用心良苦,而阿Q這個人物,在我腦海里也越來越生動,越來越真實,原來以為可笑的地方,現卻又覺得可悲了。

《阿Q正傳》一共分為九章講述了阿Q悲慘的一生。小說既不冗長繁瑣,也不枯燥無味。全文用看似調侃的語氣記錄了阿Q的漫長又短暫的一生,充滿戲劇性又讓人回味無窮。

第一章是作者作的序,題目為序,內容也如序言一樣,介紹了小說的主人公阿Q,阿Q的身份仿佛是一個謎一般的存在,我們只能由推測得知一個大概,作者等於將阿Q架空於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未莊,聽起來也覺得不那么靠譜,文章開篇就以看似戲謔的口吻為我們介紹阿Q這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第二章就表現了我們時常用的“阿Q精神”這個詞的含義,阿Q總是被村里人嘲笑,但是他卻心裡邊看不起村里人。當與別人打架時,阿Q總是輸,但他輸了卻不氣緩,反而很開心,他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充滿優越感,但是這種精神勝利法並不一直有用,實在解決不了,他就自己打自己,就像自己打了對方一樣,然後睡去,這個可笑的阿Q,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這是一種變態的心理。這也是魯迅先生對鴉片戰爭後中國人的批判: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另一方面對自己的統治下的臣民進行瘋狂鎮壓與剝削。中國統治者一方面鼓吹自己多么偉大,其實已經到了十分危亡的時刻,卻想要用精神勝利法來聊以自慰。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在這章里,阿Q先後主動招惹了三個人。先是捉虱子的王胡,只是因為他的虱子比王胡的少就要找王胡打架。呵,阿Q可笑的自尊心不禁使我啞然失笑。在生活中,我們不也常常為了莫明其妙的攀比,讓自己不痛快嗎?有時候為了可笑的自以為的尊嚴去做一些浪費生命的事情。但是呀,真正的自尊是別人奪不走也踩不滅的,然而何謂真正的自尊,我還要去領悟。阿Q與王胡打架輸了又罵了錢太爺的兒子遭到痛打,之後通過侮辱小尼姑,消了氣,又充滿自豪。阿Q本來就是弱勢,但遇到小泥姑卻又欺負她,這是典型的欺軟怕硬的行為,讓我對阿Q想要同情卻又同情不起來。

第四章中,阿Q去勾引了趙老太家的女傭吳媽。吳媽受到驚嚇讓所有人都知道了。吳媽也是值得同情的被剝削者,但吳媽卻也瞧不起阿Q,為了自己的清白,讓全府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情。這是兩位底層人之間的人情冷漠.吳媽的這種行為,也間接導致了阿悲哀的結局。魯迅先生寫的阿Q與吳媽,更像是封建政府官員之間的關係,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會考慮他人的死活,可見封建社會的自私與冷漠。

第五章《生計問題,阿Q自上次調戲吳媽以後,村裡的女人見他就躲阿Q也沒有人找他做短工了,後來他才知道,原來別人找了小D來打工,阿Q十分生氣,就找小D打架,沒有贏,他又去偷尼姑的蘿蔔,卻被大狗追咬。在經過細細考慮之後,阿Q決定離開未莊。在這一章,阿Q在村裡的地位被小D所取代,小D與阿Q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苦人,小D與阿Q一樣都能自輕自賤,但從魯迅先生對他的態度與阿Q相比,卻少了一些嘲笑與諷刺,魯迅先生對小D寄予了新的希望。

第六章主要講的是阿Q重返未莊,村里人對他十分尊重,但漸漸發現情況不對,阿Q告訴別人他只是小偷的下手,於是又遭到了村里人的嘲笑。在這章可以看出,阿Q雖說逃離了未莊,但他的性格卻一點兒都沒有改變,依然懦弱無能依然自誇自大,阿Q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個失敗者,這讓我覺得一絲悲哀。性格上的好吃懶做卻又愛慕虛榮,讓阿Q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被人瞧不起。

第七章講的是阿Q聽說革命黨人要來了,他一心想要革命,結果還是錯過了。阿Q一心想要革命,但其實阿Q根本不知道革命是怎么一回事,為什麼要革命,他只是盲目地、自以為是的要革命,在這裡,魯迅先生深刻地批制了此時封建王朝不堅定的立場。想要命卻又搖擺不定的心思,不知改革為了如何的目的,就如阿Q一樣,錯過了機會,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第八章《不準革命》,阿Q去找“假洋鬼子”,想要革命,卻被忽略,阿Q覺得十分不甘,夜晚又看到趙老太爺家被搶劫。第九章阿Q被作為替罪羊被殺頭,最終走完了他這荒謬的一生。

魯迅先生在整個文章中,細緻地描繪了“精神勝利法”甚至在阿Q被殺頭時也在自我安慰。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麻醉教育,正是使勞動人民不醒的麻醉劑。得以使勞動人民永遠被壓迫、被剝削。永遠順服於統治者。

魯迅先生帶著滿腔的熱血,狠狠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敗與無能,他用犀利的文筆,戲謔的語調,將阿Q自尊自大,欺弱怕硬,自欺欺人的模樣呈現在我們面前。他是民族的鬥士,他用文字呼籲人民大眾清醒,我們這些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人民民眾永遠是他最同情的人。

如今我們的祖國已經沒有封建王朝的剝南與壓迫,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自由平等的新時代,好多人說魯迅的文章已經不適合現代了,但我認為,我們需要!我們的社會劣根性並未完全剷除,我們需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那樣悲哀的時代,不能成為阿Q那樣的人。雖說我們需要樂觀精神,但卻並不需要“阿Q精神”。

《阿Q正傳》是部我們當代青年人必需一讀的小說,它帶給我們的思考與警醒是曾迅先生為我們留下的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