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著在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視窗的微小光亮,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篇一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並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並非出自於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為感情基調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著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在這個充斥著“公”的色彩的社會裡,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製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群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於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為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為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 “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箇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於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為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當與現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著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著直子視窗的微小光亮,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

而再這紛繁多變的世界裡,哪裡才是能使我心靈得以憩息的樂土呢?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篇二

一種從頭至尾的安靜與祥和,我喜歡這樣的平淡,這個不應當叫做乏味,是一種生活的真正體現,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太多波瀾,很平靜的。對於寫作的手法,我一直強調,我很喜歡村上的文字,或者說是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一種阡陌的詩意,感覺似曾相識,又感覺似乎有些陌生,骨子裡還有一點吊兒郎當,一副玩世不恭的氣息。讀過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只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瀰漫著我們日常的縮影,感覺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

對於渡邊君來說,直子就是回憶,綠子就是現實,而玲子就是一閃而過但是不容易忘記的短暫停留。如同現實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後開始在腦海里慢慢劃分他們的類別,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並且深刻的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其實,很多時候這三者是矛盾的,因為如果說不能將三者融為一體,那么只能選擇其一,在已經過去的歲月里,似乎已經不能把握過往,短暫停留是因為不能留的住,那么現實呢,是否還有可能不再成為回憶?今日聽到如此一句,對於遙遠的事情我們應該樂觀,對於眼前的現實我們應該悲觀。如此一個對於我來說的大人物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突然覺得一直還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為我是一直這樣做,也是這樣想的。生活中的問題如同牛毛,而很多卻是需要超越自己現時的極限才能完成的,有時候悲觀一點有什麼不對呢?

渡邊對於直子的回憶是痛苦的,記得以前曾經提及過,對於過往的回憶,無非有三種:第一,對於美好事物的回憶,因為美好,希望經常回味,從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第二,因為過往中有著經驗可以琢磨,需要時常回顧,需求更多的真知;第三,過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經歷,棄之不捨,但是回憶起來又有點隱隱作痛。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斷的回憶,無論得到的是什麼,只是不斷地回憶。

記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個人,一個我對於他來說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確的描繪出我當時的生活和心理,隨即放下書,不願意去可以用別人的故事來詮釋自己似曾相識的生活。時間畢竟會洗滌一切,讓很多的過往變得已經沒有印記,當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領會村上文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發掘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寫作的風格。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標,我們心中依然有著年少時純潔的夢想,不會因為一些什麼別的而做過多的停留。

現在的我,更多的喜歡文字的風格和意境,另一個就是富有哲理的對白。村上文字里的對白,簡短、有力,並且還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或者說對於某些人不要那么的一本正經,運用一點小聰明,用一點吊兒郎當自然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於哲理性的對白,我一直很喜歡,有一種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於不是套用別人的話語,而是喜歡用歌曲的名稱開始對白,然後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個篇幅開始活靈活現,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親手製造,無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歡的是《森林》的開始和結尾,很有詩意,很有一種讓人神傷的感覺。對於最後渡邊仰天長嘆,我自己到底在哪裡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曾經的有一段時間,我們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存在於成年和孩子之間,似乎很多時候永遠的長不大一樣,所以對待生活對待人和事物有一種依賴感,還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難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路。

《森林》對於我來說是一部徹底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的文字作品,從中可以了解生活的細節,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著,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活著,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精選篇三

《挪威的森林》是The Beatles 的一首歌,高中第一次看《挪》,一直都覺得是因為村上喜歡TheBeatles,喜歡這首歌,所以才給這本小說定這名。直到重讀讀到村上大叔自己寫的後序才知道原來他在寫《挪》的時候一直循環的是《佩珀軍士孤心俱樂部樂隊》(難以想像大叔是如何在如此嘈雜的音樂聲中進行創作的)。重讀完之後才發現其實書名是有所隱喻的。

第一遍讀小說,我覺得渡邊是愛直子的(那時候自己完全青春小說心理啊!)。重讀才發現渡邊和直子只是互相在對方身上尋找寄託,尋找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尋找遠離死亡的世界,而已。於是關於渡邊在五月份的東京電車上與直子巧遇,其實是直子的有意為之。

一年前,木月突然選擇自殺,造成了渡邊和直子之間共同的心靈創傷。木月,是直子青梅竹馬的男友,亦是渡邊一生絕無僅有的唯一朋友。

兩個人都是相當自私冷酷的人。一年之後,為了逃避傷口,二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東京的大學,離開了神戶,以為就離開了死亡陰影。然而不然。於是直子有意尋渡邊,欲在渡邊身上尋找木月的聲息。所以才有了五月電車上那一場看似偶然的相遇。原文裡,二十年後的渡邊才領悟到“直子連愛都沒愛過我”而“悲哀得難以自禁”。渡邊也不曾愛過直子,只是同情,只是想代好友木月彌補他的離去給直子帶來的生命空缺。木月的死,讓渡邊與世界產生了距離,這距離是不願意承認“死是一種伴隨生而存在的事實”,於是從此渡邊不會將心交給世界,亦不會交付給任何人。是一種不信任感,對另一個生命徹底的不信任。這也可從後來渡邊說到和自己在一個宿舍樓的永澤時,他說永澤有那么點像木月並且比木月更加出色,同時也給予自己諸多關照,但卻一次都沒有交心於他便可見一斑。原文裡渡邊有這么一段話:

“或許我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對人一往情深。”

如果沒有木月,渡邊和直子的生命軌跡其實並無交集,就是因為木月,才有了三人行,他們兩個人才曾經有過些微弱的聯繫——她是他最好朋友的女友,而他是他男友的最好朋友,二人之間甚至鮮有過交談。而木月自殺這一事件,卻將原本陌生的兩個生命突然扭扯到一起,木月的死成了他們之間心有靈犀的共同秘密。但諷刺的地方在於,對這個秘密不斷地進行抽絲剝繭成了二人此後生活下去的所有勇氣。

渡邊和直子再次相遇,他們都以為世界上唯有對方才能懂得自己靈魂深處的陰影。他們渴望交流溝通,急於將自己內心隱忍許久的傷痛向對方和盤托出,卻又每每止於“找不到用來表達的詞句”,兩個人都是如此。可見木月的不告而別,對於二人的傷害都是極其深刻的。生機勃勃的十幾歲的臂膀上,何曾負擔過死的沉重,死亡亦不曾出現在充滿好天氣與希望的年輕稚嫩的生活中。彼時的他們只是在想明日升起的太陽和愛的人。死亡像入侵者,來得突然,令年輕的他們慌然失措。不知道這些都意味著什麼。於是一年之後,無法在死亡的巨大陰影中掙扎出來的二人,試圖尋找彼此。

渡邊和直子,兩個深陷於生命沼澤的靈魂,在那次相遇之後,就經常相約在東京街頭行走不止,他們偶爾交談,卻決口不提木月。他們在彼此身上尋找出口——走出死的意志——這片漫無邊境黑暗的迷霧森林的出口。

較之渡邊,直子畢竟還是敏感並且脆弱的。在直子二十歲生日那天,在雨夜她與渡邊做愛,第二天醒來發現,渡邊始終是渡邊,他永遠不可能是木月。失落的情緒頃刻間剪斷了她腦中最後用一根緊崩的弦。於是她先是住進了療養院。後來在療養院裡與渡邊的約會,她還是試圖從渡邊身上挖掘出哪怕是一點能夠溫暖自己的東西,結果都落空了,絕望到底她選擇將自己吊死在森林裡。她永遠地迷失在森林裡,在她21歲的時候。這時,渡邊才意識到直子一直以來都企圖在自己身上尋找木月的影子,於是在得知直子死訊後,他有這么一段話:

“木月,還是把直子歸還給你吧,想必直子選擇的也是你。她在如同她內心世界一般昏暗的森林深處勒緊了自己的脖子。”

關於直子死後,渡邊的那些痛苦情緒,我覺得都是他自戀地在自己同情自己,並且他也試圖藉由這些痛哭怒吼來發泄長久以來壓抑內心的傷痛,以及渴望從此以後告別過去,從直子的眼淚中從死亡的陰影中掙扎出來。他絕不要如木月和直子還有初美一般,說不要這個世界就即刻不告而別,自私地留下愛他們的人在世間飽受痛苦折磨。這種覺悟恐怕還是因為渡邊遇到了綠子,在直子住進療養院的時候。

綠子就像是一束鮮亮的光照進了渡邊黑暗的靈魂。

高中第一遍讀綠子的時候,剛開始非常不喜歡這個角色,但後來漸漸喜歡起來。如今,綠子是整本小說里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

該怎么形容綠子呢,這是一個很鮮活的角色。不妨先引用原文裡渡邊關於直子的一句心理描寫吧:

“一想到她(直子)所失卻的東西,我還是不無遺憾。那思春期少女所特有的,或者不妨稱之為獨來獨往、我行我素的瀟灑,在她身上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沒錯,直子失卻的東西,在綠子身上卻是絕對活靈靈地體現著呢。綠子直率、率真、質樸、我行我素。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且從始至終都非常堅定。始終想找到“一個一年到頭百分百愛自己的人”。綠子絕對有一顆生機勃勃的靈魂,以至於面對多場死亡(綠子的媽媽爸爸紛紛死與癌症),表現得非常坦然甚至淡然,這些都是直子和渡邊所沒有的。

渡邊遇到了綠子,而直子只有渡邊。於是綠子生命里不滅的溫暖之光融進了渡邊冷酷的心,融化了那一顆糾結於生與死的心。於是才有了小說結局那一段:

“我(渡邊)給綠子打去電話,告訴她:自己無論如何都想跟她說話,有滿肚子非說不可的話。整個世界上除了她別無他求。想見她同她說話,兩人一切從頭開始。”

挪威的森林,瀰漫著生與死選擇之迷霧的黑暗森林。小說里的主人公都紛紛被扔進了這片森林,只是最後有人走出來了,而有些人永遠迷失在森林裡。

其實這本小說是很私人性質的(村上大叔在小說的序里也強調過),也算不得什麼巨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這是一本對我產生過很大影響的小說,至於是什麼樣的影響或者影響在哪裡,卻又說不上來。就是想去讀,不厭其煩,就像是小說里渡邊說自己可以隨時隨地翻開《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