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讀書筆記

玫瑰是不是很美呢?賦予它一定含義,就更美了,那大家讀出了什麼意蘊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玫瑰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

玫瑰讀書筆記篇1:《玫瑰與教育》讀書心得

《玫瑰與教育》其實是竇桂梅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集。在這本書中記錄了她最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該書分為四輯,第一輯“清談與憂患”寫的是一些關於教育體制、名家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隨想;第二輯“在聽說讀寫的背後”寫的自然是一些語文課堂教學的故事;第三輯“日本教育管窺”介紹了自己在日本一些學校的見聞;第四輯“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選登了竇老師寫的一些讀書筆記。與其他一些書籍相比,裡面沒有長篇大論的教育理論、理念論述,而是娓娓道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

在讀竇桂梅老師的自序時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她在自序中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擠”時間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使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要立足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即“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並且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心得。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自己不斷接受理智的自我批判,讓實踐的自己不斷接受理論的自我省察。這樣才是逼迫自己堅持實踐,勤於閱讀,深入思考的的強勁動力,是一種讓我們反思著的存在。”在序中她也說到:“當我開始真正寫作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時心裡的感受很強烈,可傾吐出來的文字卻很‘蹩腳’。往往不自覺地把別人的一些話,當成自己文章中的內容。後來讀到魯迅稱自己的文字是‘硬寫’出來的,心裡這才頗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長的、艱苦的修煉。”竇老師的這段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平時總是給自己尋找懶於寫作的理由,即使話在嘴邊,也懶得下筆,久而久之,想再表達,已經難以入手。想想文人書豪的魯訊和特級教師的竇桂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這個平凡的人呢?我想,即便是擠,是摳,是榨,筆耕不輟,才是真理。我不禁對她增添了幾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學習之路,也曾付出過一些努力,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多下功夫,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竇老師的自序讓我這個平時喜歡偷懶的人感到無地自容,但是同時也給了我不斷擠時間去學習的動力。

玫瑰讀書筆記篇2:《玫瑰與教育》讀書心得

《玫瑰與教育》記錄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抒寫的是“玫瑰”對教育的一片真情,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家庭、愛情的體悟,記錄了她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家長、作為一名專家對教育顯現的種種反思,活生生的記錄她對教育的無奈與困惑,記錄了她對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態度。這都讓我們覺得他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呀。

走進《玫瑰與教育》,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則是感受到竇老師的獨立思考、獨家發現和獨特表達等個性特徵的彰顯。這本書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詞語就是“讀書”二字。“讀書-思考-實踐”是這個時代的老師應當靜下心來要做的一件事,這也是要成為一個有專業尊重的教師的必由之路,作為學生要讀書,作為教師更要讀書,我理解學生讀書貴在培養興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即可。教師多讀專業書籍固然是應當的,但更應當多讀一些名著、專著等等,“修身養性、淨化心靈”不敢說!但多多少少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培養我們的愛好。從竇老師的這本書中我理解,教師應當是要培養讀書的習慣的。

從《玫瑰與教育》中我體會到讀書的重要,作為教師更應做好“讀書-思考-實踐”。竇老師是一名語文教師,書中寫的都是她教學生活中的隨筆和感想,從書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樸、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滿陽光,懷著一顆感恩心為人處事的竇老師。這本書中,竇桂梅並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出許多原則和規律,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從研究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入手,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

玫瑰讀書筆記篇3:紅玫瑰與白玫瑰讀書心得

我聽說過張愛玲,我不了解張愛玲。就算看過了這本書,我也還得在張愛玲的名字上打上問號,這是一個神秘的女子,讓人神魂顛倒,卻又捉摸不透。我總是相信每個人看什麼書都是一種緣分,就像我和這本書一樣。第一次是聽到了紅玫瑰,那是陳奕迅的那首《紅玫瑰》,被裡面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永遠都有恃無恐”所打動。第二次是碰到了這本書,從媽媽的舊書裡邊翻到了她,隨手翻翻,看了幾個片段,讀了幾句有趣的話,還拿著幾句話和宿舍的小夥伴們打趣。第三次是重新認識了這本書,在嘈雜的環境中別有一番風味的閱讀,讀完好幾天了,那種不只是什麼的情緒還縈繞心頭。

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在講世人不被認可的婚外戀,這本書寫的好的地方就在於,看過後你想為這些未果的婚外戀流淚,你想為這些偉大的真正的愛情鼓掌。突然有種三觀盡毀的感覺。這就是張愛玲的魅力所在。

需要聲明的是,我不推崇婚外戀,而這裡的每一個故事的大背景都發生在指腹為婚、婚姻不自由的年代,所以應景所生的自然有些那個年代獨有的愛情。

每個故事都細細看過,而映像最深也讓我最為感觸的就是和書同名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看完之後,我想,不僅僅是男人,女人也是一樣。身邊有個一陪伴你天長地久的,心裡有一個牽掛一生一世的。人就是這樣的吧,得到的不珍惜,得不到的想得到。但現實卻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怎么辦呢?只好熱鬧的時候活在現實里,孤獨的時候活在心裡。

我不喜歡這樣的人生。

我不喜歡這樣的愛情。

黏黏膩膩,不清不楚,似乎不是我這種後青春期的人該有的態度。

我喜歡轟轟烈烈,我喜歡愛到極致。要么愛要么恨。這樣的人生是果斷的,這樣的人生也容易犯錯。但是那又怎樣呢?不會遺憾就好了。

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感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地域所導致。就像內蒙古和大上海,就是一個熾烈,一個粘膩。其實熾烈有時候會羨慕粘膩,但是絕對不會那樣生活。

似乎說的有點遠,但似乎又走進了。

看完一周了,有點粘膩的想法,用熾烈表達出來了。

我不要做紅玫瑰或者是白玫瑰,我也不需要紅玫瑰或白玫瑰。

我只做自己,我只要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