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橋有關的讀書筆記

讀與橋有關的書籍,小編的讀書筆記是橋在每個人的眼裡,含義豐富,可以是愛,可以是希望等等。那么讀者們的讀書筆記又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與橋有關的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與橋有關的讀書筆記篇一

今天上課的時候我讀了一篇ㄍ成長的橋》,被裡面的故事深深感動了。

ㄍ成長的橋》裡面講述了一個笨小孩成績很差、有一次不小心從二樓摔下去進了醫院,在他昏迷不醒的時候、父母用一聲聲的呼喚將他喚醒了,從其笨小孩音感受到這種父母之受而變的刻苦學習的故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在我們生活中,母愛的事情並不少。就拿汶川大地震來說,一位母親和他的嬰兒被埋在廢墟下面,兒子由於缺少水分變得虛弱,面對生存的考驗,母親毅然將自己的手指咬破了再把手指伸進嬰兒的嘴裡,當她看到嬰兒貪焚地吸吮著自己的血液時,臉上立即變得欣慰。就這樣,母親用自己的血液去延續嬰兒的生命。當嬰兒被救出來時,所有的人都被這種母愛的偉大所感動,所有的人都流下眼淚了。

確實,父母之愛,就像一滴滴露珠,滋潤了我們的心;

父母之愛,就像一縷縷陽光,照亮了我們的未來;

父母之愛,就像一張厚厚的棉被,溫暖了我們的身體。

與橋有關的讀書筆記篇二

第一次聽說廢名是在文學史的課堂上。因為廢名這個名字挺有意思,大有杜甫“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深意,所以我記住了這個名字。

在暑假裡找出他的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和長篇小說《橋》。兩部作品中,我很喜歡《橋》的文字和語言風格,卻說不出個理所然來,只好翻閱了一些資料,藉助朱光潛和周作人兩位先生對廢名和他作品的評價,稍微了解一點他文章的內涵和獨到之處。

讀小說常要找故事,《橋》幾乎沒有故事。主角程小林在十二歲那年春夏間放學回家,在路上掐金銀花,看見樹腳下有一位放牛的小姑娘琴子,就伸手送她一串花。琴子的奶奶認識小林。小林和琴子原來有“通家”之誼,如今小林的父親和琴子的母親都已去世了,單剩下這兩個“孤兒”。於是小林就被邀到史家莊——琴子的家——去玩。上篇所寫的就是小林的鄉塾生活以及他和琴子來往的“兩小無猜”天真爛漫的情狀。下篇展開時,小林已經不是在私塾中提筆在水壺上寫“程小林之水壺”那個小林了,是走了幾千里路回來可以出口就誦莎士比亞的名句的少年公子了。他回到史家莊,久別之後所會見的琴子,“無論如何已是昔日之人”,但是“他們倆的會見只費一轉眼,而這一轉眼傲然是一‘點睛’,點在各人久已畫在心上的一條龍,龍到這時才真活了,再飛了也不要緊”。琴子之外,他也會見了細竹,當年的“小東西” “竟在他的瞳孔里長大了”。她比琴子小兩歲,和琴子只是堂姊妹,卻“相依為命”,看來像是嫡親姊妹。下篇所寫的就是小林混在這兩位姊妹行中度過的牧歌式的鄉村歲月。三月三望鬼火,夜裡提燈看桃花,到“頭髮林”里披髮,下河洗衣,編楊柳球,清明上墳,往花紅山看映山紅,下雨天坐在房裡談草 談山談傘,上八丈亭佛廟裡坐蒲團,畫畫,裹粽子過端陽。這種快樂的日子在各人心中卻都不免掩藏著幾分苦惱。細竹始終是天真爛漫,但是心裡總覺得和琴子不是嫡親姊妹。琴子有時“想小林又是同細竹一塊兒玩去了,恨不得把這丫頭一下就召回來,大責備一頓”。小林回來,稱讚“細竹真好比一個春天,一舉一動總來得那么豪華”,琴子警告他“以後不要同細竹玩”,“她輕輕這一說又把他說哭了。她也哭了”。這就是《橋》的上部。

下部只寫成了六段。正是早秋。小林、琴子、細竹三人去朝天祿山,天祿山有山有海,有紅葉,山上有個雞鳴寺,他們要在這寺里住一月半月。在山上他們遇見牛大千小千兩姊妹,彼此成了情投意合的遊伴。牛家姊妹住她 們自己的別墅“掃月堂”,離雞鳴寺不遠。他們五人就在這兩處往還。以後的事“且聽下文分解”。

借用朱光潛先生的評價,“類似於普魯斯特與吳伍爾夫的意識流作品,《橋》撇開浮面動作的平鋪 直敘而著重內心生活的揭露。” 橋帶有小說散文化的特點,廢名先生似乎是將它作為作為抒情詩來寫。他自己也推崇用唐絕句的方法寫小說,儘量地淡化戲劇型的故事,重在以簡僻的留有澀味的詞句來托出詩境。這樣寫的好處在於小說和散文之間可以互換,無嚴格界限。這種小說在情緒上,鍊句的講究上,結構的片段性與留空白上都與傳統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既造成了對小說陳規的部分顛覆,同時也開創了那種隨敘述者的意識流動而轉換視角,插入心理性的跳躍詞語,分解情節卻擴散出多方面的含義的小說樣式。

廢名在《橋》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學則或間接或直接源於其受禪宗的影響。他受禪宗影響頗深,其故鄉黃梅有名的四祖寺與五祖寺均是禪宗聖地,廢名常喜靜坐沉思,而且,仿佛從中得之精妙,雙手互動,常不能自己,這種玄學背景勢必反映在《橋》中。在朱光潛看來,《橋》中“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

在《橋》中,廢名筆下大多不是現實化的,是擬想性的,在意念的閃動中點化一個個具體而想像的佳境,是意態形象的產物,存在於作者和人物的意念和想像之中。意念化是《橋》中“擬境”的常用手法。如《燈籠》一章:“忽然她替史家莊唯一的一棵梅花開了一樹花。”現實中的梅樹並沒有真正開花,這顯然是琴子意念中的花開。廢名捕捉的是意念的瞬間閃動之美。“望文生義”是廢名慣用的伎倆,《碑》一章中老和尚小林提到“放馬場”的地名,“一聽這三個字,他喚起了一匹一匹的白馬”,簡直是無中生有,可廢名從符號到想像,從意象到虛境,過渡極自然,文字和想像界之間幾乎毫無縫隙。這是由能指的“文”,追溯所指的“義”。《荷葉》一章中寫小林面對竹影“荷直入了一個畫家的涅”,敘述者稱細竹接下來的“幾句佳言,卻完全道出了小林的靈魂”;“你的竹影比竹子還要好看,你所說的紅紅綠綠是好看的影子。”這幾句話之所以“完全道得小林的靈魂”,正因為它完美的表達了小林同時也是廢名《橋》的美學:虛象勝於實象。

《橋》中富有表現力的部分正是其中濡染了作家自己的個人化色彩的意念,“走到一處,映山紅圍了她們笑,擋住她們的腳。兩個古怪字樣衝上琴子的唇邊———下雨!大概是關於花上太陽之盛沒有動詞。不容思索之間未造成功而已忘記了。(《花紅山》)在琴子看來,花上太陽之盛的情狀是沒有動詞可來形容的,只好暫時借用了“下雨”,這在人們所習慣了的“下雨”的既有意義之外賦予了它新奇的意義,其中關涉了語言發生學的問題。但這種移用畢竟有點“古怪”,它是琴子意念閃動的一瞬間的產物。廢名賦予“下雨”以“花上太陽之盛”的意思,這顯然是作者個人化的意念。

廢名偏好詩詞,也在文中大量引用。如《橋》一章,“李義山詠牡丹詩有兩句我很喜歡,‘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你想,紅花綠葉,其實在夜裡都布置好了,———朝雲一剎那見。”琴子稱許說“也只有牡丹恰稱這個意,可以大筆一寫”。在《梨花白》一章中,廢名這樣品評“黃鶯弄不足,含入未央宮”這句詩,“一座大建築,寫這么一個花瓣,很稱他的意。”這也是頗具個人化特徵的詮釋。同時這樣的語言也使文章看起來典雅而隨意。

廢名最欽佩李義山,以為他的詩能因文生情。《橋》的文字技巧似得力於李義山詩。舉幾個例來說。

“蛇出乎草,——孩子捏了蛇尾巴。小小長條黑色的東西,兩位姑娘草意微驚。”(《路 上》)“漸漸放了兩點紅霞——可憐的孩子眼睛一閉:‘我將永遠是一個瞎子。’頃刻之間 無思無慮。”“‘地球是有引力的。’莫明其妙的又一句,仿佛這一說蘋果就要掉了下來,他 就在柰端的樹下。”(《天井》)

“小林站著那個台階,為一棵松蔭所遮,回面認山門上的石刻‘雞鳴寺’三字,剎時間,伽藍之名為他脫出空華,‘花冠間上午牆啼,’於是一個意境中的動靜,大概是以山林為明鏡,羽毛自見了。”(《荷葉》) 這些都是“跳”,廢名所說的“因文生情”,而心理學家所說的聯想的飄忽幻變。《橋》的美妙在此,艱澀也在此。

小說名為《橋》。在《〈橋〉附記》中,廢名解釋了小說《橋》名稱的由來:“上卷脫稿時, 自己展讀一過,擬命題曰《塔》,而後來聽說郭沫若先生有書曰《塔》,於是又改名曰《橋》。《橋》與《塔》都是篇中章目,所以就拿來作一個總名,而又聽說日本有一個講橋與塔的書,名字就叫《橋與塔》,則又不勝湊巧之至,這兩個東西原來這樣有緣法……”

“……橋者過渡之意,凡由這邊渡到那邊都叫做橋,不在乎形式。”這是廢名對橋的解釋。它連線著少年與成年、健康與幸福、隔膜與和諧、男與女、生與死、此岸與彼岸等等不同甚至相反的兩極。

“世事如渡,人生如橋”是既偉大又脆弱的人類發出的蒼涼的慨嘆。人生何嘗不是在過橋,從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舉凡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可以通過“橋”來象徵。 同時,人的一生充滿艱難坎坷,也充滿轉機和機遇,在這些轉折點上,“橋”也正是人生戲劇種種轉折中最有意義的裝置。

與橋有關的讀書筆記篇三

《阿朗的橋》這本書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修建滇緬公路時的一段灰暗歷史, 當時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一條公路,因為施工條件的異常艱難,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條路上為此犧牲。

作者讓這部小說難以從修路人的角度來記錄歷史,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在建這條公路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和所思所想,一個叫做阿朗的少年,一條叫做“橋”的狗,加上一座真實存在的叫做“惠通”的橋。這是一個人和一條狗用生命來建設和保護惠通橋的故事。

因為答應了好朋友臨終前的託付,阿朗跟隨馬幫加入了滇緬公路的修建,最初阿朗只是一個普通膽小的孩子,普通到在崖下看到的一雙沾著血跡的雙腳,就蹲下身“哇哇”地吐起來。

這是一次慘痛的經歷,阿朗親眼見到永勝哥被炸到空中的斷臂,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裡,帶著死去夥伴永勝的銅鈴,留下來修路,而修路的艱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三隻一盤的大蚊子,因為炎熱而讓人面臨死亡的瘴氣,洪水,時時刻刻都可能衝垮修好的公路,還有更為可怕的日本鬼子飛機的血肉橫飛的轟炸……一次次的危險與病痛,一次次的恐懼與絕望,讓阿朗無數次陷入無助的深淵,在目睹了永勝的死亡、東山哥的“死而復生”,鍾叔的斷腿, 一條叫“橋”的狗為保護大橋而被炸上了天……這些殘酷事件之後,阿朗終於在這條用血肉築成的路上、在生與死的考驗中逐漸堅強起來。

小說最終,阿朗決定堅決留下和死去的永勝的靈魂一起守衛惠通大橋,因為他知道這是阿朗的橋,必須保護它,完成自己和朋友的心愿。

作家為我們展現的這樣一段悲傷的故事,雖然發生在遙遠的抗日戰爭年代,但其中包含著平凡的精神,是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他們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對責任的擔當,對承諾的堅守,對強敵的大無畏,對困境的堅強……這些可以穿越時空,滋養著我們的心靈,指引我們一條穿越霧靄接近陽光的路。

《阿朗的橋》為正在成長的我們搭建一座通向彼岸的橋樑,在這座公平、正義、陽光的大橋上,可以獲得勇敢、堅韌、團結等諸多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