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父愛的隨筆寫作:我的啟蒙老師

:大家還記得自己的啟蒙老師是誰嗎?其實家人才是我們真正的啟蒙老師,比如父親,父親用他的言傳身教給我們帶來了關於這個世界的初步認識,他才是我們的啟蒙老師,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我的啟蒙老師》。

如果要問我的啟蒙老師是誰,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的爸爸。因為我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到了八歲左右才能進國小讀書,根本沒有什麼幼稚園。學前教育對我們來說是空白。但在我上國小之前,由於我有一個“多才多藝”的爸爸,我就獲得了一種別樣的學前教育。

聽奶奶說,爸爸小時候上學成績非常好,可是就在他十四歲那年,爺爺得病去世了,家裡需要勞動力,雖然爸爸已考入了中學,卻不得不輟學回家,沒能繼續讀書。這也一直是爸爸最大的遺憾。可他是個非常好學的人,他一邊乾農活,一邊看書。自學了國中知識。後來被村里選去當了文書。

在我四五歲的時候,記得爸爸負責村裡的掃盲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有一天家裡居然掛起了小黑板,擺著一排排高低不齊的桌椅。說是桌椅,其實就是各家帶來的高低不同的板凳。我很好奇,於是追問爸爸:這是做什麼的?爸爸說,他要當老師,教村子裡那些不識字的叔叔、阿姨認字。於是每天晚上吃完晚飯,我便第一個坐到最前面的小椅子上,占有一席之地,開始跟著爸爸學起了文化。記不清那時的課本是什麼模樣,只知道跟著那些大人們認讀漢字。他們還要用筆學著寫,而我只是會認就行了。有時候他們記不得的字還會問問我。我就真的以為自己是小老師了。那時候大人們都幹了一天活,有的累了,學一會兒居然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了。這時,我就是一個負責的小老師,走到他跟前,用力地敲敲他的桌子。他總是醒了笑著摸摸我的頭,而我還是一臉嚴肅的樣了。爸爸這時總嚴厲地警告我:別搗亂。而我總是樂此不疲,整天忙前忙後。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對當老師產生的興趣。從爸爸那,我學會了認字,也嘗到了當老師的樂趣。

那時候爸爸除了要辦掃盲班,還要負責村裡的文化活動。村里組織了一個文工團,專門搞宣傳演出的節目。爸爸回到家總是喜歡哼著在團里學習的歌曲。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那時爸爸在我眼裡就是無所不能,好像他什麼都會。我對唱歌特別感興趣,於是就跟著爸爸屁股後轉,央求爸爸帶我到文工團。爸爸總是把我抱起來,認真地教我怎么唱。在我的苦苦哀求下,我學會了《社會主義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習雷鋒好榜樣》……團里的叔叔、阿姨都誇我唱得好聽。遇到村裡的大人讓我唱一個,我也從不害羞,張口就來。還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民族舞蹈,如走秧歌,沒人能走得比我好看。這些好聽的歌、優美的舞就這樣伴隨我長大。從爸爸那,我又學會了唱歌、跳舞,也為我後來在師範學習音樂、舞蹈打下了基礎。

小時候我十分崇拜爸爸,因為爸爸在我眼裡什麼都會。爸爸還很愛看書。上國小時就經常看到爸爸晚上喜歡捧著一本厚厚的書,津津有味地讀著。看到好的故事總是把我們姐妹叫到跟前講給我們聽。我和姐姐聽得入了迷,每天都纏著爸爸講《水滸傳》里的“武松打虎”、“真假李逵”……講《三國演義》里的劉、關、張怎樣桃園結義,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等我到了國小四五年級,我就開始走爸爸的路,每天捧著小說書,痴迷地看著。那時媽媽認為看小說就是偷懶,不想學習,不是乾正事。因為媽媽不識字。記得那時看小說她一問,我們總是騙她說是語文方面的資料,說完我和姐姐總是相視而笑。爸爸卻很支持我們,他總希望我們能多讀點書,也總是跟我們說讀書才能長知識,將來才能有出息。就這樣,爸爸又把我領進了文學的殿堂,讓我愛上了閱讀。這也許就是為我現在能成為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埋下的一粒種子。

上國小時總想:如果長大了能像爸爸那樣,懂得很多知識,還能把自己會的東西教給他人,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於是在我小時候就有一個願望:長大了要當老師。現在我早已實現了我的理想,當了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可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都不會忘記爸爸就是我的啟蒙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