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孩子的寓言故事:感恩的螞蟻

寓言大抵是諷刺的,但也是歌頌的。寓言諷刺黑暗,就是歌頌光明;諷刺邪惡,就是歌頌善良;諷刺虛偽,就是歌頌真誠。所以,寓言不僅要深惡痛絕地抨擊和揭露偽、惡、醜,而且要熱情地讚揚和歌頌真、善、美。

《感恩的螞蟻》

一隻渴極了的螞蟻,小心謹慎地爬下井去,但是正當他要喝水的時候,卻掉進了水裡。井邊有一棵大樹,有一隻鴿子正棲在上面。鴿子看見螞蟻躺在水面上,便用嘴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樹枝,扔到井裡。螞蟻爬上樹枝得救了。這時有一個捕鳥人走過這裡,想要捉住鴿子。他在一根長竿頭上插了一根塗了膠的細枝。螞蟻發現他正在做的事情,便爬去咬他的腳,那人嚇了一跳,長竿掉在了地上。響聲驚動了鴿子,她立即飛到空中。這樣她免於一死,她的好心得到了螞蟻的報答。

如果沒有理智的動物對善行知道感恩,那么有理智的人類就該怖得怎樣感恩,而且學會以德報德。

《木偶與泥偶》

山東省境內的淄水河畔,有一個泥塑的人偶和一個木雕的人偶。

在一個天旱無雨的季節甲,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處的經歷。時間一長,木偶漸漸看不起泥偶,因此總想找機會譏笑它。

一天,木偶帶著嘲笑的口吻對泥偶說:“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們把泥土揉合起來捏成了你。別看你現在有模有樣,神氣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嘩嘩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漲起來,你很快就會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

那泥偶並不在意,它以十分嚴肅的口吻對木偶說:“謝謝您的關心。不過,事情並不像你所說的那樣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沖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堆稀泥,也僅僅是還了我原來的面目,讓我回復到淄水西岸罷了。而你倒是要仔細地想一想,你本來是東方的一塊桃木,後來被雕成了人。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漲,波浪滾滾的河水將把你沖走。那時,你只能隨波逐流,不知會漂泊到什麼地方。老兄,你還是多為自己的命運操操心吧!”

不久之後,連續下了多日的暴雨,木偶被河水沖得不見蹤影,泥偶卻安然地躺在大地媽媽的懷抱里睡覺。

故事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聰明人”,在嘲笑別人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謙虛謹慎,使自己進步得快一些。

不要隨便嘲笑別人,想想自己的缺點,看看別人的優點。

《伯樂訓馬》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雲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於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台對於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於伯樂的出現,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於世,後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要採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後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號,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後,再把馬關在馬廄里,長期睏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伯樂訓馬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於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願就範,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致行動詭詐,近於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