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護士節徵文:感恩回報

我們要用我們的真心,回饋社會,回饋人生,我們將用我們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來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護士節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感恩回報_範文1】

當我們不經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已經開始享受著前人為我們帶來的一切,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懂得尊重,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尊重。只有懂得了感恩,我們才能學會奉獻。

提到感恩我們就不得不先要感謝我們的父母,因為如今高速發展的世界是我們的父母用他們的愛構建起來的,他們含辛茹苦的孕育生命,把人類最偉大的愛獻給了我們,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和自然,甚至平凡的尋找不出一點點浪花,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仿佛已成為了一種習慣,幾十年如一日的一貫,我們不曾留意那個曾經年輕健壯,弓著身體,被我們騎在背上的父親,早已滿頭白髮;我們不曾留意那個年輕美麗,為家庭起早貪黑忙碌的母親,早已滿臉皺紋。曾幾何時,我們還是依偎在父母身邊的一群不懂事的孩子,而如今,一首《懂你》,讓我們的心裡盪起多少漣漪,久久無法平靜。父母在我們的成長之路上鋪滿了基石,父母對我們的愛,讓整個世界都充滿了色彩。是我們成長的風吹皺了母親那柔美的面龐,是我們成長的重量壓彎了父親原本挺直的脊樑,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要挽著父母那雙歷經滄桑的雙手,在他們的耳邊輕輕地說一句“我愛你”。也許,這樣,對他們來說就已足夠,也許這樣對他們來說,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我們對父母一生的忙碌最好的肯定。他們對我們的要求如此簡單,你,能懂嗎?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了這個和諧、安定的社會,我們有一個無憂的生長空間,我們的社會給予了我們太多幫助,我們理應懷有感恩之心,去回報社會。生活在當今時代的人們,有太多的辛酸和無奈,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實面前,我們兒時的夢好似變得遙不可及,但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更加深刻的領悟青春,體會青春的酸與甜。有了激烈的社會競爭,才讓我們更加發奮拼搏,不至於蹉跎歲月,碌碌無為,湮沒在時間這片汪洋之中。所以說,正是社會這些挑戰,才使我們的人生充滿百味,充滿刺激,不至於索然無味,只有我們用帶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我們人生最華美的樂章。

只有我們學會了感恩,才能夠懂得奉獻,作為這個社會集體的一員,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我們每個人只要向前邁出一小步,我們的社會就會向前邁出一大步。有人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奉獻會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作為醫者,我們更加需要敢於奉獻,樂於奉獻。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大醫精誠》所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無欲與無求,正是對奉獻一詞更好的闡釋。所謂行大醫者,以解決眾生疾苦為大,然而,只有具備精誠者,可承大醫之名,“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歷代名醫用他們畢生恪守著這樣的信念,成為無數後世學者心中的一桿標尺。“人命之重,有責千金,一方濟之,德逾與此。”一千多年前,孫思邈如是說,而一千年後的今天,千千萬萬的醫者是如是行。在那沒有硝煙,卻異常慘烈的非典戰場,我們的同志,無不懷有一顆不懼生死,甘願奉獻的心,與病魔頑強作戰,詮釋醫生的含義。汶川地震中,又有無數“白衣天使”奔走前線,救死扶傷,體現醫生的價值,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著“醫魂”。他們有一個共同而不朽的稱呼“醫生”。

奉獻,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冠冕堂皇的口號,它更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承擔起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醫者所應有的責任。同志們,讓我們用愛守護我們醫生的榮譽,讓它支撐起我們信仰的殿堂,開啟我們愛的征程,讓我們向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生命宣誓:我們將用我們的真心,回饋社會,回饋人生,我們將用我們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來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感恩回報_範文2】

你頭戴燕尾帽,一襲白衣,美麗又聖潔。

你牢記南丁格爾誓言,將愛和生命的希望播撒。

你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 ,履行關愛生命的天職,悉心呵護著每一位病人。

你每天從事著瑣碎而繁重的護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似乎一走進病房,你就不再屬於自己。

當病人需要吸痰、導尿、灌腸時,你沒有絲毫怕髒、怕累的嫌棄;

當危重病人需要搶救時,你腳步匆匆、分秒必爭,推著搶救車與死神賽跑;

病床前,你用嫻熟的技術精心配合醫生,為病人點燃生命的火炬;

夜深人靜時,你巡視病房,腳步輕盈,絲毫沒有減少精心護理病人的熱情。

一聲聲溫馨的問候,

一杯杯暖心的熱水,

一個個親切的微笑,

一句句真誠的祝福,

處處滲透著對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噓寒問暖的話語,讓病人如沐春風。

平凡又感人的小事,彰顯著你的善良與愛心;

你在病房裡灑下青春的心雨,守護一方平安,用真誠的微笑譜寫著生命的讚歌。

萬家燈火時,你守護在病人床邊,單薄的身影因為有愛而顯得高大;

合家團圓日,你穿梭在病房之間,翻身、注射、量體溫、觀察病人病情……儘管素昧平生,此刻卻與他們相依相伴。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你從不抱怨,不知怠倦;

你用靈巧的雙手為每一個生命編織著希望,

你用博大的胸襟將天使的愛傳播人間。

我由衷地讚美你——無私奉獻的護士。

【感恩回報_範文2】

1988年夏天,我告別了濰坊醫學院,帶著對大學生活的無限眷念,帶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來到了中心醫院。醫院領導找我談話,讓我從事傳染病專業。當時我想,只要不脫離了自己大學5年為之奮鬥的醫學專業,只要不臨床專業,只要能為病人解除痛苦,乾什麼專業知識分工不同,何況當時傳染病專業正缺年輕醫生,便愉快的答應了。可日後接連發生的一些事情卻是自己終生難忘的。

傳染病科的條件的卻令人難以置信:病人與醫護人員一同出入,沒有清潔區,沒有澡堂,沒有廁所,甚至沒有起碼的隔離衣褲,但病人較多,工作量較大。工作條件再差,我們能夠堅持,工作量再大我們能夠承受,但當一部分人對我們工作性質不理解,甚至談傳染色變、望而卻步的時候,當我們成為中心醫院“三等公民”的時候,我也曾苦惱過、彷徨過。

一天晚上,我與護士長值夜班,巡視病房時發現一位患者有“肝昏迷”情況,便下醫囑輸“祛氨藥”。當實習醫師與實習護士一同前去輸液時,卻被“罵”了出來,我便與護士長一同前往病房,只見患者煩躁不安、大喊大叫,罵聲陣陣,不堪入耳。護士長靠近並準備為其輸液時,他竟脫口而出,“你真漂亮,來,上床吧”。我上前詢問病情,得知他神智尚清,便好言相勸,他卻說道:“別看你是四眼子,也沒什麼了不起”。大家知道,肝性腦病患者唯一的有效治療就是祛氨藥物,而不能鎮靜。當時,A型肝炎流行,病房不夠,便在院子裡臨時搭建了板房,這個病人就住在板房裡,圍觀的病人及家屬擠滿了病房門口,兩病房後面的窗戶上都有人在觀看。我們實在委屈極了,但還是陪著笑臉做說服工作,並在其他病員家屬協助下完成了輸液,病人安靜了下來,第2天神智完全清醒。而當日及後來,患者家屬從未提及此事,也從來沒有對我們說聲“對不起”。是的,救死扶傷是我們的職責,我們無權對病人提出指責,因為他處於病態,但對於家屬的無動於衷實在不解。我們是為病人治病的,不是挨罵受氣的,因為我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但無論怎么說,經過一晚上的努力,當病人神志清醒並轉危為安時,我們還是很欣慰的。

傳染科重病人多,職業風險大。科里很多人都挨過患者的拳打腳踢,很多同志臉上被昏迷病人的分泌物濺上過,我們照常跟肝炎病人,甚至是狂犬病患者打交道。我們分享了患者失去親人的痛苦及死而復生的欣慰,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但我們不能忍受常人甚至是醫務人員對我們的冷眼與鄙視。參加工作不久,一些熱心人便張羅著給自己介紹女朋友。一次,一位同事介紹了一位女同志,她得知自己在中心醫院工作,非常高興。而進一步知道自己在傳染科上班時,便反覆追問平時都接觸什麼病人,會不會傳染,能不能調換科室。雖然自己不厭其詳地告訴她,只要平時注意是不會被傳染上的,我們科室里那么多老同志都沒有得傳染病,醫院工作有分工,傳染病專業總得有人乾,調整專業一時較困難,但她還是晴轉多雲,多雲轉陰,最終不辭而別;90年夏天,正值乙腦流行時,因晚上加班搶救病人誤了一次約會,一位同事給介紹的“女朋友”告吹,後來托人解釋也無濟於事。所有這些,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不理解醫院工作的人不值得我去愛,不熱愛傳染病專業的人,我不能接受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