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關於朋友圈的話題作文「精選」

篇一:

一直以來,我覺得比起微博,微信更為可怕得多。

在現在這個見面說了沒幾句,就會熱絡地說“你有微信嗎”的世界,交換微信都成了一個基本禮節。有時候哪怕你不想,但是對方只要有了手機號,加你的微信易如反掌,那么你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呢?

我媽是個很有意思的人,她不喜歡別人在微信朋友圈裡面老是轉發連結,有一次她很抓狂地指著一個人的朋友圈對我說:“這個人的人生中就沒有一點自己想說的話嗎?”

我想了一會兒,對我媽說:“也許不是別人沒話要說,只是覺得不合適說。”

以前剛開始用人人和微博的時候,一有不開心就會發上來。上課太困要發,作業太多要發,半夜複習還要問一句有人在嗎?不久前翻看了一下所有的微博,才發現自己原來發了好多現在看起來都很蠢的話,轉發了無數矯情的言論。以前覺得非說出來不可的事情,現在覺得也就那樣。

再也看不到有人會髮狀態抱怨說和男友吵架,質疑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也不會有人說一些生活里遇到的尷尬事,或是輕易地表達自己的憤怒。目之所及,畢業以後,朋友圈的味道就變了。留學的小夥伴們做起了代購,進了銀行的小夥伴開始每天發哪個產品的利率高,去他們銀行存錢怎么划算,貸款怎么便宜。進了外企的每天都是“滿滿正能量——Fighting”或是“品牌新聞”,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例如做回歸身心、做養顏護膚的,那就是每天都在刷屏的節奏了,宣傳自家的產品有多好,讓人起死回生、返老還童,也不知道他們自己會不會相信。

除了工作以外,就是“今天去哪裡吃飯了好幸福”、“今天去哪裡度假了好開心”,最差的也是“今天要做一個有收穫的人”,到處都是一片虛假繁榮,大家開始只po開心的事情,那么不開心的事情呢?

人長大了之後,朋友圈就再也不是只有朋友了,長大了,就算再難過,也不會共享情緒了。

那些一往無前的“我有話要說”,通通變成了“今天我很好”,倒像是那夕陽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以前那個會抱著我哭的唐再也不見了。會飛奔到我寢室和我擠一張床的唐消失了。她沒有了情緒化。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些懷念那時候的她。許是我也並不願意承認,在畢業之後我們不再那么親密無間,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們很少見面,大多就是在朋友圈裡互相留個言。

唐,這是成熟了吧。

原來社交媒體,終究是為了社交而存在的。你無法在上面看到你朋友的真實生活,你無法了解到你的父母是否真的快樂。朋友圈也好,微博或是其他也罷,都是一句“請組織放心”的保證。如果真的還顧及他們的話,多給他們打打電話,多見見面,每一種都會比通過朋友圈點讚來得自然。

從前誤以為,社交媒體拉近了人的距離。現在卻發現,它把我們的真實越推越遠。破壞了溫情脈脈的交流,簡化了彼此間的體貼,我們住進了社交媒體,就像住進了一個玻璃房子,四周看到的都是拿著劇本的演員,然後我們也開始按照劇本來進行同樣的表演。

一開始沒想過,到頭來,朋友圈弄丟了朋友。

篇二:

自從各類社交平台產生後,我們尋求被他人發掘和認可的欲望有了無限可能:人人網的頁面瀏覽數告訴大家,我是一個受關注的人;微博上有成千上萬冬粉的大V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身份的人;微信更是開闢了供個人經營的公眾平台,告訴大家,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冬粉數、瀏覽量、轉發率、贊、評論……我們開始用這些數字來衡量自己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價值,這些數字仿佛比它背後所度量的那件事更具有說服力。而自從有了這些數字,我的朋友圈裡仿佛每個人都成了占地為王的一方諸侯,時刻都在用一種貌似謙虛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優秀。

“這是我前一陣寫的稿件,又被轉載了。總有人約出書,到底答應不答應呢?”

“小夥伴非要給我做專訪,只好答應了,其實也沒做出什麼成就來。”

“最近又上了兩個節目,拍了美片,你們可不要說我胖啊!”

“諸事不順,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體味人生。”(附自拍)

而緊跟著這一條條新鮮事的,是評論里此起彼伏的男神女神、人生贏家。

前一陣一個大學學妹申請加了我,通過後一聲招呼沒打,一句問候未說,出於好奇,我點進她的朋友圈轉了一遍,差點就沒能回來:今天我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採訪……今天我創辦了創新性的公眾賬號……今天老闆讓還是新人的我獨自去談客戶……今天我之前寫的稿子被北大引用了……看得我後背起陰風,腦門落冷汗,滿心都是被年輕一代的優秀所捶撻的震撼:我活至今日,竟不知世上還有如此優秀之人。然而略略轉念,若是按鈕一划,將朋友圈禁止,你在我的人生中莫說捶撻,怕是連撩撥都算不上吧。

有時看到些自秀好感的言論,我總是想有一個匿名送雞皮疙瘩的選項,只可惜朋友圈的功能設定總能輕易地讓朋友“圈”了你,看不過去、懶得理甚至覺得噁心的,最多也就是不贊而已——誰會真的撕破臉皮告訴你“拜託美圖秀秀磨皮都磨平了的自拍就不要發了”或是“求你同一篇文章發在不同的賬號上就不要每次都自轉一遍了”,畢竟退一萬步講,大家都還是“朋友”。

在紛繁雜亂看不到背後真相的朋友圈,尤其是自媒體的存在,讓每個人都成了能講故事的人,把自己做的事說與他人聽,以此來體現:我的經歷值得被惦念,我的努力讓世界改變,我的人生絕不如水般寡淡,我的未來會讓所有人閃瞎眼。可是親愛的,如果這個瞬間,我禁止了你的朋友圈,你是否還能如此這般信誓旦旦?

親愛的朋友,請不要再把你自己的優秀說與我聽,這個世界之大,明眼人之多,我相信以你的出色,我會無法迴避那終有一日鋪天蓋地的影響力。若是我暫未接收到關於你的信息,想必你尚需再鍛鍊些功力。當然這些話是批判也是自我反省,虛榮的人性讓我們都無法逃脫對那些讚美之詞不能自拔的上癮。可羅素說:“我們為什麼而活?”

因為愛,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因為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下一次,不如想想那甚至未曾有過手機的人群,他們仍在溫飽線上舉步維艱。所以請讓你的優秀散發到這個世界中去,最好能在人類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等到那一日來臨,我自然會發自心底地給你一個點讚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