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沽名學霸王

他,力能扛鼎,吳中雖多才俊,卻無不憚之。

他,壯志凌雲,始皇游浙時,曾揚言“取而代之”。

他,有情有義,四面楚歌之際,仍能慷慨別姬。

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二十四歲隨其叔父項梁起兵,殺郡守,揭義旗。憑其萬夫不敵之勇,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二十七歲時便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太史公司馬遷評價曰:“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捉弄人,縱項羽曾經是何等英武神威,最終卻在垓下被困,落得個烏江自刎、含恨而亡的下場。

項羽的失敗,項羽的拒渡烏江,一直為後世所嘆詠。“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無論怎樣,項羽最終還是血濺烏江,就是為了他所謂的“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

世上之事一切皆有因果嗎?

想當年項羽滅秦後,坑殺戰俘,屠民燒宮,放逐義帝,失盡了人心。人民所期望的,並非無此作為呀!天下苦秦久矣,當年陳涉吳廣起義,就是要推翻暴政,拯救百姓於水火。項王雖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卻不顧黎民蒼生,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悲啊!“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於是諸侯叛離,百姓怨恨。誰能說項王在窮途末路時田父紿左與其沒有關係呢?而他死時的頭顱送故人更是一種諷刺吧!

鴻門宴,處處透著殺機,時時驚心動魄,這是一場無硝煙之戰,卻要比真實的戰爭更激烈、更殘酷。正當劉邦、范增一干人在帳內鬥智斗謀,氣氛極其緊張之時,項王卻笑語連連,把玩起美玉來了,仿佛其他的事與他毫不相干。項羽見劉邦如此體貼,處處依諾自己,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區區一個劉邦,又算得了什麼呢?此時,他自己就是一個旁觀者,看戲而已,殊不知自巨鹿之戰的喜悅,稱霸於諸侯的驕傲已經蒙蔽了他的心,所謂的“仁義”已經將他的政治理性湮滅了!縱范增多奇謀,項羽卻不聽於耳,可恨啊!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雖力能扛鼎,但怎能以武力經營天下?

雖壯志凌雲,卻在關鍵時優柔寡斷,何以“取而代之”?

雖私下裡重情重義,卻對無辜百姓兇殘暴虐,如何得天下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