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黛玉者,不懂紅樓

有人這樣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而紅樓卻是讀得起一輩子的。世家光耀,榮辱興衰,受人擺布的愛情和屈才忍辱的鬱憤難平,都是經得住一讀再讀的。

然而,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十四億的中國人心中,也住著十四億部紅樓。權欲迷心的政客見到的是皇恩日逝,人心惶惶;精明謹慎的商人見到的是世家內亂,勾心鬥角;深陷相思困頓的情人見到的是愛而不可得的無可奈何;而隱忍負重的君子則見到太多的艱辛郁苦,所見所感,更不知該從何說起了。

四大名著中,我也是最愛紅樓的,不像西遊記的奇怪詭譎,卻更覺撲朔迷離,冥冥間自有定數,人生難料;不像水滸亂世情愁,但卻隱隱含淚,原來亦有才高難掩,而情深難抑的無奈;更不若三國的運籌帷幄,暗奪陰謀,卻也是不輸前者的步步驚心,舉步維艱。每每觀至寶黛或情深難自抑,或眉目傳情,心意相通,寶玉恨而不屈服安命,黛玉隱忍落淚卻強裝厲色,晴雯鬱鬱而終,寶釵步步為營,王熙鳳機關算盡,無不令人嗟嘆,到了感情豐富處,更忍不住傷心落淚。

然而最愛者,還是黛玉,愛她才情驚人絕艷,愛她心中百轉千回,愛她對寶玉痴痴慕慕,從不知悔,愛她的勇敢、堅持,撞破南牆直至頭破血流仍不回頭的決絕,甚至連她有時候的軟弱、惻隱、自傷自悲的哀愁,也是愛的。不管他人說她不經世事,說她小家子氣,說她敏感脆弱,說她可憐可悲可嘆,不管他人將她與寶釵相提並論,評頭品足,只是愛她。

又怎么能不愛呢?學術界有句我贊同至極的論調:“不愛黛玉者,不懂紅樓,而不愛黛玉者,深負曹公多矣。”怎么能不愛呢?每一句黛玉的含淚輕嘆,每一聲鑽心剜骨的低聲啜泣,每一方濺上她心頭苦血的帕巾,沒有一句不是曹公的泣訴。他暗將寶玉自比,黛玉便是他心頭魂牽夢縈的紅顏知己,那是分享他心頭苦痛的一縷幽魂,似遠似近,撲朔迷離,懂他,愛他,與他靈魂相契,至死不渝。他們恨不能木石相盟,生生世世捆綁一起,恨不能生死相隨,恨不能三生三世痴痴纏纏。可又怎么能,黛玉只愛得,卻終不過一場春宵美夢,早知她是飄渺空靈的歌聲,是一抹悠然的黛色,是那隻瞧得卻無法擁有的收藏的一縷幽魂,能日日與他相伴已經是天大的快樂,更遑論能得她青眼,在他掙扎於家族、禮教之時,能與這樣一個她相知相識,便是再糾結,在苦痛的愛戀,也甘之若飴了。

總覺得黛玉有時是脫離於紅樓的,仿佛她早與寶玉化作一人,或喜,或嗔,或傷,或痛,這二人也總是心意相通的,寶玉總說:“你是明白我。”“我怎么會不知道你”“若妹妹再哭,我也要哭了”,若是沒有了黛玉,寶玉便不再是寶玉,沒了寶玉,黛玉便不能獨活。用做肉麻的描述便是:“總有一個人的眉頭連著你的心臟。”原來黛玉就是那個眉頭連著寶玉心臟的人,原來黛玉就是曹公夢裡心頭的那個最本真的歸宿,他是寶玉,又是黛玉,他才是紅樓中那個並未言明的主角,是整個故事上頭籠罩著的迷煙,默默的看著,卻一言不發。

如此,你又該如何能不愛極了紅樓,不愛極了黛玉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