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上的火焰

人生的價值不只在於做成某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於瑣碎小事來造福身邊人的精神更加可貴,這樣“積善成德”的人更值得人們推崇。

她出身平凡卻演繹著高尚,地位卑微卻彰顯出尊貴。服務生涯有限,服務真心不變。她是最溫暖的港灣。也許你們已經猜到了她是誰,她就是44年如一日為學生服務的袁蘇妹。她沒受過教育,但是這些年,她對住宿生的照顧無微不至,除起居飲食,也“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就像媽媽一樣照顧著自己的孩子。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崇高誓言,有的只是質樸和真情,讓人感動。與政商名流相比,她的學歷非常低,但是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那單純的夢想與執著,心田上的火焰明亮依舊。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事物都已改變了最初的模樣,但是仍有一些人保持著那最初的夢想。他們用熱情與執著點燃心田上的那一團火焰。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生命垂危的青年畫家從房間裡看到窗外的那棵樹,在秋風中樹葉一片接一片掉落下來。隨著樹葉的凋零,她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青年畫家盯著樹上越來越少的樹葉,她對自己的朋友說:“當樹葉全部落光,我也就要死了。”

老貝爾曼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了樹枝上。他每天都會用幾隻用禿了的筆和已經褪了色的畫板給那片葉脈青翠的樹葉上色,風雨無阻。在老貝爾曼的努力下,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有掉下來。就是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青年畫家竟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轉危為安。是老貝爾曼的始終如一救活了青年畫家,是老貝爾曼的熱情讓青年畫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也許是自己不幸的命運讓老貝爾曼對青年畫家產生了憐惜之情。他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求任何回報,就像老師一樣無悔地付出。

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許多的平凡人在默默無聞地付出。就像袁蘇妹和趙世術一樣,他們為了那些學生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正是他們所做的平凡的事情,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用自己的熱情與執著,照亮人們的心房,使心田上的火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