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思

“書讀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而當你讀書而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還很少”法國著名小說家的這句名言佳句,深刻的揭示出了學與思的關係。德國著名文學家普朗克先生也曾說過:“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毛澤東先生也講了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採取這種態度。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思維在人認識客觀世界乃至於科學的發明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讀書是易事,而思考是難事,但二者缺一便全無用處。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正如人攝取食物一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食而不化,難以吸收,所學知識無法為"己有"。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的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靈感的源泉。古時候,敘拉古國王亥厄洛讓金匠為他製造一頂金冠,製成後,他懷疑黃金被金匠偷走了部分,又苦於沒有證據,於是他把阿基米德找來,請他幫忙。阿基米德很快得出結論:假如黃金里摻進了白銀,製成的王冠一定比同重的純黃金的要大一些,只是王冠表面不平整,不容易從外表判斷,為此,他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一天,他去洗澡,當把身體浸入盛滿水的浴盆時,水從盆沿溢出來一部分,他連忙跳出,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浴盆中溢出的水不正好與自己的體積相同嗎?”就這樣,他完成了國王的任務,同時發現了著名的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思考是打開未知世界的金鑰匙愛迪生幼時就愛觀察、愛思考,同時充滿著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他上學不久,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對學生說:“二加二等於四。”他站起來發問:“老師,二加二為什麼等於四呢?”老師被問得目瞪口呆。老師不僅不認為愛思考是打開未知世界的一把鑰匙,反而認為愛迪生是在搗亂。因此,他上學才三年就因“成績不佳”被勒令退學。然而他憑著艱苦的思考和探索,終於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我們要思考,但不是神思漫想,而要切合實際。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既富於理想,又必須腳踏實地去奮鬥。我們活著,終日都為尋找打開這些鎖的鑰匙而奔波忙碌。於是,我們需要學與思的毅力,學與思的洗禮,學與思的考驗,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學與思,對陶治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質有著重要意義。從中你會發覺:沒有知識的人常常議論別人無知,有知識的人時時發現自己無知。學習,為求進取;思考,才有發展。面對巨觀與微觀世界的擴展,知識和信息的爆炸,我們腦袋這架“計算機”就必須有一個很好地處理問題和信息的最優程式,不然我們就會無法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法更好的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

古人有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今人也言: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一些學不到。可見,學習在我們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然而,孔子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學習和思考密不可分,在學習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來適應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