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外創新作文範文(優秀)

【篇一】

古之科舉,十年寒窗,一朝上榜,死無憾矣;今之高考,三年苦讀,金榜題名,乃知足止步哉?

夢,就是一個沒有邊際的世界;想,就更是沒有限制了。因此,一個人的現實永遠無法滿足他的夢想,心到達的地方總比身所處的地方更遠。正因心中那個遙遠的桃源,才促使著我們加快腳步,應著遠方的呼喚,無論是“欲渡黃河冰塞川”,還是“將登太行雪滿山”,只要堅定方向,總會迎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輝煌。如今,若反把目光停留在如何應對高考,豈不是太過狹隘了嗎?

高考由最初的科舉制一步步演化為如今的人才選拔,對於中國的現狀,高考無疑是優勝劣汰的選擇之一,雖不能只憑成績來評價一個人,但面對中國的龐大人口數,這種有些功利性的競爭也是必然。許多考生總是抱怨,各省之間的競爭不公,學習壓力太大,沒有精力兼顧所有學科等。既然面對高考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那我們為何不讓學習增添一點樂趣,為本認為枯燥的高中三年增添動力。

動力來源於何處?

從古至今,埋頭苦讀的人是真正為了充實自己,還是為了那人人都有,卻人人都拒絕承認的虛榮心。歐陽修、魯迅這樣的文壇偉人,用文字的力量表達著自己豐富的情感,書寫著人類進步的方向;伽利略、牛頓這樣忘我研究,甚至將科學置於自己生命的高度之上的人,他們的學習真正做到了為己為國為世,他們的動力來源於對文字、科學的痴迷與尊重,對人類社會發展而承擔起的責任。但無論古今、無論中外,真正像他們這樣為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為了喚起人們對夢想的追求的巨人,寥寥無幾。大多數人的學習是帶有功利色彩的,是虛榮的,是自私的。他們學習的動力則來源於對功名的渴求,為自己前途光明的憧憬。我們並不應該完全否定這種為己的動力,每一個人都是魔鬼與天使的化身,事物都是兩面性,正是因為對為己的追求,才促進更多人不斷學習,由此也可轉變為為國為世,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有一個心無止境的夢想。

一個心無止境的夢想是值得你為之奮鬥終生的,正因為它總在你需要伸手觸碰的前方,給你鼓勵和慰藉,讓你可以看見它、追逐它,可它卻又總是抓住你的靈魂,讓你心甘情願把一生的光陰都交給它,然而並不後悔,反而有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感覺並不同於取得功名利祿後的自慰,並不同於別人投來敬佩目光時的自豪,這是一種為了前方耀眼的光芒而拼搏奮鬥的興奮,為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充實,它是心靈對於你付出的撫慰,也是你繼續向著心無止境夢想奔跑的動力。

學習最大的動力,莫過於興趣。數學家陳景潤,從小便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興趣便是支持他鑽研一生的支柱。有一次,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頭髮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理髮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髮。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髮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髮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髮了。理髮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髮!”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裡,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髮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髮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高考,它不是人生的轉折點,而是逐夢之路的起點。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條通往夢想的途徑,也為我們創造了更多機會,培養了更多技能,使我們對於前方的路更加明確了,而且更加堅定了已選定的方向。高考之外,我們不僅擁有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也因成熟的心智而懂得夢想是遙遠的,但心可以到達更遠的地方,去儘可能實現心無止境的夢想。高考不應是我們止步而從此享受安逸的終點,而是為己為國為世這個大夢想的小前提。

高考乃始,學路漫漫,豈能止步於此,願逐夢之人,終會學有所成,技有所展,才有所用。

【篇二】

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簡稱高考,每年六月都會在各省市如期舉行,許多人把它視為一次改變人生的重要機遇,把它當做十年寒窗的終極也是唯一的目標。但是,高考過後,我們會剩下什麼?高考給我們留下了什麼?而高考之外,又會有些什麼?

要想回答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問題的根源出發,必須全面客觀而又公平公正地認識高考,評價高考。

首先,我們必須指出,高考是合理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儘管它自身存在著諸多弊端,存在許多有待改進之處;儘管對於高考的口誅筆伐歷來都不絕於耳,甚至是愈演愈烈;儘管如此,它依然是合理而又可行的,原因很簡單,高考在帶來嚴格要求與硬性指標的同時,也將每個人的評判標準統一起來。換言之,教育的一大特性就是公平,即不管人與人之間有著何等的差距,在高考面前,家庭、身世等都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所有人多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向著同一個目標而邁進。

高考確實有待改善,但高考毫無疑問的鍥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前國家xx就說過:‘再大的優勢,除以十三億都會變成小的優勢;再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都會變成大的問題。’確實,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的根源之一就是人口的規模與當今人類所能使用的資源之間不相匹配。現如今,中國人口早已突破十三億的大關,龐大的人口規模與有限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中國社會的流動性問題需要一個穩定的機制,因此應試下的高考也是無法避免的,他走為一種行之有效且易於推廣的選拔方式,十分有必要繼續實行與保持下去。

但是,每件事都會有兩面性,高考也不例外,因此想要辯證的認識高考,就不能對它的缺陷視而不見。高考一刀切式的要求與標準確實為每一名參加者都提供了一個平等的機會,但在一些方面,高考它限制了人們的創造與自由發展。人是活的,但規矩卻是個死的,應試教育體系確實不失為一種選拔人才的高效方法,也確實為這些人才的後期提升與創造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但這種人才普遍缺乏再造能力,許多人對學問十分精通,卻苦於無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無奈下只能充當前人知識的儲存器。‘錢學森之問’為許多中國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學問的精通固然十分重要,但對於知識的不斷擴展與發現,更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與深入的思考。

社會的發展需求是剛性的,而追求社會發展的質量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但高質量的追求與當前有限的資源,高水平的人才同當前教育系統的困境似乎難以兼容。被詬病的應試製度依然覆行著為社會提供人才的責任,高考中走出的學子們依然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道路,但它絕對不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絕對不會成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應試技巧與知識儲備,我們還會在其中收穫親情、友情,在此之外,無可否認的是知識的累積勢必會幫助人們提升個人修養、品行與綜合能力。雖然這些都難以在應試中得到全面體現,但這並不意味著高考的存在就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阻礙。相反,在大多數時候,高考的存在會成為它們成長的助推劑。

在統一目標的指引下,集體意識與團結精神得到培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個人的眼界與視野也隨之變得開闊。在準備高考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在社會生活中的自律、努力與專注;學會了在達成目標之前的堅持、隱忍和奮鬥。而這些,並不會隨著高考的結束而湮滅,相反,它會在高考之外繼續發揮出光和熱,會在我們邁向社會的過程中給予我們莫大的支持與幫助,會繼續在高考之外的生活貢獻出它的價值。

高考並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除了高考,我們鮮有其他的選擇。高考並不會將我們的生活變為一潭死水,高考教會我們的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會繼續指引著我們前行,成為我們人生中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我們在高考之中所學會的,會在高考之外繼續被一一踐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