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考作文命題背後的時政原則

作為大家最關注的題目之一,不僅因為其分值巨大,更因為作文題目中包括著重要社會現象、人們思想態度的一種反思。但事實上,很少人會真正試圖去研究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命制背後的實事內涵。大多數老師只會教學生套作名人的例子,拼湊些名句名言佳句,但這幾乎成了閱卷者最厭惡的寫作風格之一。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要作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如果是一個爛泥潭又有誰知道它的深淺呢。所以想寫好考場作文,既不是拼湊名人素材,也不是盲目抒情,而要真正理解命題人的命題意圖。

20xx年高考作文題目考的是鐵路檢修工人老計堅守崗位的內容。這一題目,讓那些只會教學生寫名人故事、風花雪月的老師完全崩潰。更有甚者,還有鼓吹在考場上要寫記敘文、散文來標新立異之輩,學生們在考場上一見此題完全手足無措。於是,楊老師告訴你,在高考前中宣部(主管教育)部長xx提出新聞戰線要“走轉改”。“走”就是“走基層”,要報導平凡世界的閃光品質。只要你了解這一點,就知道這是當時最重要的時政之一。楊老師帶你練過這個類型的作文,你上了考場,無論考老計老劉還是老楊,你都會寫!然而,很有學校的老師甚至連xx都沒有聽過,更不要提“走轉改”這樣重要的時事了。

我在課上舉過這樣的例子來說明,宋代文壇領秀歐陽修提出“詩文革新運動”,主張一掃西崑體的浮靡之見,而要反映社會現實。科舉的時候,歐陽修又是命題者,又是閱卷人,曾鞏是當年的狀元,蘇軾是榜眼,如果他們的文章文字清浮如西崑舊體,可能被錄取么。曾鞏最早被歐陽修所欣賞的文章叫《時務策》,相當於 “曾鞏談時政”。蘇軾當時的考場作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縱談古仁者以忠厚為本行刑,反思今日宜行仁政。閱卷者歐陽修看了都說,這小子我以後都得讓著他點。

如果你今天的文章仍然浮華虛飾,一無真情實感,二無現實眼光,三無文采篇章,在閱卷者眼裡簡直無可取之處。而以上三點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現實眼光,才能關注和體會自己所處的世界,才能抒發真性情,正所謂“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有了現實眼光,自然可以引證古今,以史為據、以史為鑑進行分析,而決非套作之流。

在高考前楊老師為學生們精析了20xx重要的時事及其命題思路,請看這是我對20xx年各城區一二模作文進行的深入解析:

作文題目 時事

20xx海淀一模:李太獎  文化軟實力

20xx西城一模:有我還是無我 走基層:奉獻

20xx東城一模:動物冬眠、遷徙  走基層:堅守

20xx海淀二模:結伴同行 走基層:團結

20xx西城二模:小確幸  中國夢:幸福

20xx東城二模:拼湊與創造  文化軟實力:創造力;

明白了這些,才真正懂得命題者不僅僅考查你的語文功底,還在考查你的現實眼光。一個年青人不能只是沉湎於個人的小世界、小情感,而要有濟世經國的眼光與抱負。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於同齡人的好文章來。只可惜很多學校的老師在高考前還在孜孜不倦地教學生寫文人故事,有的老師還把從網上搜來故事湊成毫無邏輯的集子發給學生,面對厚厚的故事集學生完全不知應該從何下手。還有的老師只會不停地講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而對於其背後對平凡世界閃光品質重點報導的時政卻一無所知,學生們在感動流淚之後仍然是面對考題的茫然,或者對著考題繼續流淚。

以下是20xx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

一個文學家、一個科學家進行討論

科學家說:愛迪生來到21世紀很新奇,他會覺得什麼很新奇呢?

文學家說:手機一定讓他覺得不可思議。

科學家:我同意,手機是資訊時代的標誌,就像一部掌上電腦,豐富的功能一定會讓他感到新奇。

文學家:手機影響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觀念意識,帶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改變。

圍繞二者的討論展開文章,文體不限,除詩歌外,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