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讀後感700字:讀《破繭而出的四年級》有感

是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但是她又很不平凡,因為她的書。其中,她的《破繭而出的四年級》我剛剛看完,感觸很深。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考高分、都考及格,沒有煞氣的教師是誤人子弟的庸師,沒有家長配合的教學是單腳走路,四年級不放手的老師是無能的老師。”喜歡這句話,因為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獨生子女居多,如何把握懲罰的度有時會遇到很多麻煩,看到這段文字,我釋然。094班這些孩子不是我自己一手從一年級帶上來的,但是我剛接手的時候,就從教他們怎樣整理書包、怎樣把地掃乾淨到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件事情都在操心。如今學生上了四年級,我該學會放手。薛老師所言極是,孩子四年級了,如果我們事必躬親,最終結果是老師身心疲憊,學生能力弱下。如何放手,希望在即將開始的工作中我能做好。哪怕孩子們的表現暫不如人意,哪怕班級工作會扣分,畢竟孩子們在風雨中才能錘鍊自己,在失敗中才會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薛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她在書中用詩一樣的語言描述閱讀朗讀的重要:“讓孩子熱愛閱讀,就是讓孩子熱愛生活,就是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定溫暖明亮的底色,就是讓孩子獲得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深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不完美的生活,就仿佛是漫長無邊的嚴寒,且用朗讀,為自己織一方厚實溫暖的素錦......”如歌的文字似流水徜徉在我的心底,我慶幸著,慶幸獨特的作業——每周的閱讀筆記,各式各樣的晨讀,慶幸孩子們能像呼吸一樣,自然而又節律的每天誦讀《小學生必背古詩180首》,慶幸我們我們的學生也在藉助一方閱讀為自己一生的發展帶來滿目燦爛。在即將到來的四年級,我該如何放手呢?以小組的形式自我檢查,還是互評互論?

作業一竅不通呀,上課回答問題一言不發呀,成績一落千丈呀......這是課間辦公室的老生常談。似乎每位老師對班上的後進生都有倒不完的苦水。薛老師如是說,無論社會和教育進步到什麼地步,都不可能讓所有兒童都熱愛學習,我們要正視孩子之間的差異和個性發展,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更不是。可事實上,我們為師者面對學習習慣差、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弱勢群體”時,往往太過於較真兒,甚至不理智地對學困生大發雷霆。就因為幾個“學困生”而耗費了老師大量心理能量,使得自己負載前行,工作低效,也是整個班的學習和生活變得低效。學生不是除惡務盡的敵人,“追窮寇”的結果只能強化學生對於老師的負面認同,只能是把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自覺性,向著“弱勢群體”所在的位置往下拉。相反,如果我們教師把目光聚焦到優秀的學生身上,或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優秀者有足夠的空間大步前進的時候,班上的整體水平必將得到強勁有力的進步,而身處其中的弱孩子,也終將不由自主被裹挾著進步得更快。營造好的學風比什麼都重要。

想要破繭成蝶,學會放手很重要。這是我讀《破繭而出的四年級》的收穫,非常感謝這本書給我帶來了這么多感悟,有機會應該再看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