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3000字:假期作業之讀後感

40餘天的寒假,終於走到了尾聲。在這個漫長的假期中,做了一點項目,讀了幾本書,看了很多電影。現在想起來要完成學校布置的讀後感,但是我並不想寫看上去很高深的《萬曆十五年》,或者是歌頌人性與愛的堅強的《島》。我只想寫一寫自己對一本看上去不配寫讀後感的書的感想,我看的第一本言情小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接觸到這本書,完全是由於喜歡由它改編而成的那部電影。和蘇穎妹坨一起坐在空蕩蕩的放映廳里看這部電影,許多許多的記憶,就這樣被翻攪上來。後來買回電影的原著細讀,發現書比電影更加耐人尋味。九把刀這部小說的精彩之處,並不在於多么奇詭的構思,或者多么驚心動魄的情節,而只是因為這部幾乎接近於戀愛回憶錄的小說敘述的是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曾經或多或少發生的故事,或者說,小說中蘊藏的源於每個80後90後的青春的平平淡淡,本身就足夠讓每個讀者驚心動魄。

故事的內容非常簡單,男主角柯景騰就是九把刀的本名,他讀國中時是一個成績暴爛而且又調皮搗蛋的男生,老師將他“託付”給班裡秀的女生沈佳儀。只要他不認真學習,沈佳儀就會用原子筆戳他的衣服。在沈佳儀的監督和鼓勵下,柯景騰的成績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漸漸地,他也喜歡上了氣質優雅的沈佳儀,但在八年的暗戀長跑中始終不敢向沈佳儀告白。最終,在沈佳儀結婚之後,柯景騰蒐集記憶中溫馨的段落,連綴成了小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我拿這么一部言情小說來寫假期作業的讀後感真是不可理喻。不錯,至少在我們成長的大陸,學生時代的“早戀”早已被視為毒蛇猛獸,是不可觸碰的禁地。與之相關的言情小說,也早已被列入各大中國小校的首席禁忌品行列。因此,很少有人用正常的眼光去看待這一現象,或者,我更願意說,去欣賞這份最純真的感情的美好。究其原因,是很多家長認為——也的確有很多實例證明——“早戀”對於學習成績具有可怕的大規模殺傷性,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身邊也總會有那么幾個朋友,特立獨行的總要給這份證明再加點料。然而,柯景騰的故事卻不是這樣。我十分欣賞小說中的一句話:

“死板的父母該清醒一下了,別老是停在戀愛阻擋課業的舊思維,快點督促你們貪玩的小鬼頭談場熱血K書的奮鬥式愛情吧!”

在小說中,柯景騰為了讓自己配得上成績拔尖的沈佳儀,拼了命地熱血讀書,把自己從一個墊底的爛學生,近乎殘酷地錘打為一個成績穩定在年級前30名的優等生。而這,常常是為我們很多年輕人所忽視的一種巨大的愛情力量。當我們在沉醉於愛情的纏綿悱惻之餘,可曾想到過如果把它作為一劑燃料,成為兩個人人生的助推劑,那么當兩個人共享成功果實的時候,會不會比僅僅是天天膩在一起更有意義,更加甜蜜呢? 讀書筆記

談到這裡,不禁想起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總結的“高中生愛情三原則”——其一,不可影響成績,應當成為自己發奮學習的助推劑;其二,不可霍亂軍心,影響班級整體學習氛圍;其三,不可互相傷害,應當彼此尊重,彼此扶持,彼此關心,彼此信賴,切記不可強求。現在看來,這三原則中的第一條,與九把刀當年的“熱血K書”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已經成為大學生的我們,在面對愛情時,也未嘗不可採取這種態度。其實,換一個角度看(以男生為例),當你和自己喜歡的女生圍坐在同一張課桌邊,一起破解同一道難題,或者攻克課題學術上的一道難關,最後一起感受豁然開朗的快感,並不比故弄玄虛說些自己都不懂的情話來得不浪漫,甚至在今後回憶起這段感情的時候,都會比所謂單純的“談戀愛”的卿卿我我要來的充實。至少我可以說,我為這段愛情熱血過,拼搏過,竭盡全力過!

我們有著共同的美好回憶!

回到小說本身。《那些年》的結局很難定義為單純的喜劇或是悲劇。或者用文中自有的一句話來總結會比較好:

“我與她之間的愛情,總算有了一個不圓滿,卻很踏實的句點。”

柯景騰與沈佳儀在大學期間終於是因為性格上的一些不一致而分道揚鑣。但在此之後兩人卻成為十分要好的朋友。用文中的話說,兩個人的軌跡始終“羈絆”在一起,即使做朋友,也有一種溫暖人心的淡淡默契。或許,這又恰好契合了我所說“三原則”中的“其三”,相互尊重,不可強求。在我的觀念里,22年的人生經歷告訴我,愛情和婚姻不一樣。我一直很鄙視那種因為自己有個漂亮的女友,而四處吹噓“她是我女朋友”的男生。在我看來,如果你真正愛一個人,那么你的終極目標應該是讓他或她快樂,祝願TA永遠幸福,而不是擁有TA。你可以拚命提升自己的實力,為了你愛的人付出一切去爭取TA的心意,卻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私心和占有欲而去傷害不願愛你的人,因為你為了所有愛你和你愛的人而努力,但終不可否認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可能存在區別的現實。所以,當你真正面對自己所渴望的愛情的時候,為什麼不來一次不求回報的燃燒?就像陳學工老師所言:“你愛一個人,是因為你覺得對她付出不夠多;而你恨一個人,是因為你覺得對他索取不夠多。”真愛與“談戀愛”的區別,就在這一個字上。 讀後感

就像柯景騰與沈佳儀最終沒能在一起,我們卻不能把這個故事定義為悲劇一樣。當九把刀回憶起他為沈佳儀燃燒了八年的青春時,他沒有後悔,只覺得那是一份美麗的記憶。亦如我自己寫過的一篇亂七八糟的文章的標題——虛空之上,愛唯信仰。其實,細細想來,一個人一生的信仰,並不見得是什麼看上去很神聖的東西。於我,一場能夠讓我們為之努力改變,提升自我,不計回報的付出,只為可能不屬於自己的美好而犧牲奉獻的事件,或感情,或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喜愛的作家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有言——真正的信仰前面,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麼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包括對福樂的期許,包括最後確定可以得到的結局。但我們並不後悔,因為在這個層面上,愛與信仰等價,縱使犧牲在追尋信仰的路上,信徒所感受到的也只是光榮與夢想。很多平凡的信仰,正是因為於平凡之中踐行在夜夜天天,而變得神聖與偉大。

所以,人生最初的愛戀,實際上是於靈魂最潔淨的時刻,最溫暖美好的情感。這樣的愛情,是沒有悲劇的,無論結果如何,縱使是無盡的等待,也值得珍惜。

“對愛者而言,愛情怎么會是悲劇?對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劇嗎? 本文來自讀後感吧

‘結尾是什麼?’

‘等待。’

‘之後呢?’

‘沒有之後。’

‘或者說,等待的結果呢?’

‘等待就是結果。’

‘那,不是悲劇嗎?’

‘不,是秋天。’”

——史鐵生 《我與地壇》

是的,是成熟的,看著愛的人幸福快樂的秋天,不管其中是否有我的成分,我都依然為她快樂,我依然幸福。或者就像柯景騰和沈佳儀分手後,他自己在《那些年》中寫到的:

“我能怎么樣呢,我已經退出了與沈佳儀的愛情,守在一個名為‘友誼長存’的疆界。這個疆界裡,有最充足的愉快陽光,如果我們需要,隨時都可以毫無芥蒂地拍拍彼此的背。

這是塊,真正不求回報的土地。也是我始終沒有離開的過的地方。”

和自己曾經為之熱血過的女生,成為一生的可以毫無芥蒂的朋友,也是信仰的一分勝利吧。但願在許多許多年以後,當我們回憶起那些年,我們喜歡過的男孩女孩時,也可以驕傲地說:

在我的青春里,也曾有一段讓我熱血沸騰,一生羈絆的信仰,面對它時,我只有驕傲,沒有遺憾!

“一場名為青春的潮水淹沒了我們。

浪退時,渾身濕透的我們一起坐在沙灘上,看著我們最喜愛的女孩子用力揮舞雙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

下一次浪來,會帶走女孩留在沙灘上的美好足跡。

但我們還在。

刻在我們心中的女孩模樣,也還會在。

豪情不減,嬉笑當年。”

謹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結尾,作為本文和這個假期的最終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