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放棄的議論文:小議“放棄”

關於放棄的議論文:小議“放棄”

任若皙

“放棄”常常被人鄙夷,因為它仿佛包含著消沉頹靡,以及人的意志力的削減。可如果真的細究起來,“放棄”也不見得是個完全很壞的詞。

相傳在印度叢林地區,人們常用一種奇特的方式捕獵猴子:在一個固定且開有小口的箱子裡放一些猴子喜歡的堅果,誘引猴子來抓,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無法再抽出來。聽說猴子與人在幾十萬年前本是一家,想來也對,起碼在不肯放下到手的東西這一點上是一樣的。

同樣作為軍事指揮者的毛澤東卻因決策不同,結果便大相逕庭。長征中,中央已經做出北上和賀龍會合的決定,而毛澤東在關鍵時刻建議改變方針:先不與賀龍會合,向敵人薄弱之處進攻。毛澤東難道沒有早日會合之心嗎?顯然是有的,但他懂得克制。草履蟲是種單細胞動物,它有趨利避害的習性,單細胞動物有的,人這種高級動物會沒有嗎?所以說在特定的時刻懂得放棄,轉而改用其他策略不見得都是令人反感的。不是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現在很多事情都被賦予強烈的目的性,鍥而不捨的精神也是被大力倡導的。可是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是否一直在被欲望駕馭著呢?這些欲望可能是虛榮,可能是錢財,也可能是所謂的“遠大抱負”,其實,有時它們應該是被放下的。如果放下手中的“堅果”,可能會餓上一兩個小時,但繼續抓著,失去的卻是整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