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高考作文預測:以文化為話題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

如果說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誌,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託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託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迴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著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築,我們有著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著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游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群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遊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嘆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說,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裡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範,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的創新,就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蘊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性,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新,要認真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為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

傳承文化

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一道關於端午節的試題中,幾個簡單的問題,卻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此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現今,科技覆蓋了我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忽視了中華文化和中華精神的傳承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更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將本民族的文化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永久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感悟文化,繼承文化精髓。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文化,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傳統文化日益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各種文化的交相輝映,使中國歷史舉世矚目。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但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由此可見,文化精華代代相傳,其地位是不可改變的,永遠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

傳承文化,發揚中華精神。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著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雖然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扼殺著人們嚮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但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頌的精髓。譬如孔融讓梨、臥冰求鯉、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對於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優秀的中華精神,讓世界看到一個文明大國的璀璨斑斕。據此看來,只有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民族才能長盛不衰,欣欣向榮,永遠保持著向上的動力,永遠保持創新的源頭,永遠於世界大潮的濤頭站立,手握紅旗旗不濕。

創新文化,提升國際地位。中華民族是富於智慧的民族,在人類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曾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是近代以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西方來說卻處於相對的落後狀態,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中消積因素的阻礙,導致中國國民性格拘泥、保守、乃至存在嚴重的劣根性,影響和制約了中國人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其二是學習和借鑑一切民族的先進文化,融會貫通,化而為己,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涵,由中國仿造,變成中國製造;由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技術,創新水平才會得以提高。由此一來,我們就能形成後發的巨大優勢,成為輝煌東方、輝煌世界的太陽。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蘊含著民族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動力,給我們勇攀科學高峰以不竭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是一座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生長在21世紀的我們,著肩負著承傳與發揚民族文化的重任,任重而道遠,讓我們用李太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詩句激勵自己,用“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實際行動,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