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下無鞋窮半截”,是兩句家鄉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俗話。

現在,對鄉親們來說,不同品牌、功能、材料的鞋子可謂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可是當年,能擁有一雙結實、舒適和美觀的鞋子,可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60年前,家鄉是個“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地方,有“水旱湯(湯恩伯部駐紮)蝗,苦甲四方”之說。兵連禍結、災害頻繁,鄉親們能穿上布鞋、棉鞋的是少之又少,最多、最常見的是草鞋,赤腳下田、務工務農的比比皆是。大家忍飢挨餓、苦不堪言,盼望著有著一日能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雄雞一唱天下白”,建國後,家鄉徹底結束了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的生活,穿上了布鞋的鄉親們,可高興了。但受左的思潮的影響,加上“乾多乾少一個樣,乾好乾壞一個樣”的大鍋飯分配模式,貧窮、落後是鄉親們始終揮之不去的陰影。長期以來,大家穿得最多的是布鞋,帆布面、橡膠底的膠鞋開始出現,村里參軍入伍退役返回的人才有的解放鞋,既時髦,又結實耐用,成了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心愛之物。至於皮鞋大家只是在電影中見過,就是公社書記和縣裡的領導到村里來,穿得最多也是布鞋,只不過比村民布料是質量較好、較厚的燈芯絨,比較乾淨、沒有補丁罷了。那時候,村里小伙子相親,為了體面,往往到退伍軍人家裡借用膠鞋充當一下門面,甚至鬧出了三個小伙子同借一雙膠鞋的笑話。

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全似和煦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吹綠了家鄉的溝溝坎坎、田邊地角,更吹響了家鄉人們脫貧致富、治愚治窮的號角。鄉親們積極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在大力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還依靠科技進步開展植桑養蠶、立體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我們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山羊村、黃牛村和蔬菜專業村,綠色蔬菜和肉食品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莊戶人家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收入一天比天好,鄉親們的心情和笑臉也糖上加蜜。“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下有鞋,走路穩當,眼前亮堂”,小伙子不僅不再為相親娶媳婦沒有漂亮鞋子發愁了,還講究起了款式和樣式,講究起了搭配和場合。“大河有水小河滿”,我們腳下的布鞋漸漸有點失寵了,上海產的飛躍、回力膠底運動鞋、步雲旅遊鞋占了上風。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隨著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家鄉人們充分利用資源、人才、技術和環境、交通、區位優勢,積極發揮優勢產業,拓展新興產業,積極對接長三角,並深度開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活兩種資源,取得了舉世矚目、日新月異的成就。“好東西人人都想要,人人都喜歡”,看吧,綠色食品遠銷海內外,像脫水薑片、蒜片、苔乾、芝麻等等產品,得到了五湖四海朋友的一致稱讚。“農村城鎮化,城鎮現代化,城鄉一體化”,而今,跟上了時代的步伐的鄉親們,也是今非昔比、舊貌換新顏:村村通工程,使鄉親們徹底結束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趕集上市、聚會商務穿的是各式各樣的皮鞋,訪親問友講得是促膝談心、親密無間穿得是休閒鞋,就是下田耕種、駕駛農機也不再需要笨重、焐腳的膠靴了。要說變化最大的還不進城務工富了起來、見過世面的姑娘小伙們,要么是價格不菲、質量上乘的耐克、愛迪達、李寧、雙星等名牌運動鞋,要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花花公子”、“老人頭”、“森達”、“富貴鳥”、“百麗”等名牌皮鞋。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老婆婆,也早也已對秀氣的高跟鞋、帥氣的馬靴、有點另類的松糕鞋等鞋子司空見慣,不像以前視為奇裝異服、大驚小怪,不像以前指手畫腳、指指點點,更不像以前那樣冷嘲熱諷、深惡痛絕,甚至逼著孩子忍痛割愛、付之一炬了。老人們都寬容地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趕上了好時代,也該補一補了呢!”

“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說的一句名言佳句。其實,當鄉親們的雙腳洗去了昨日的泥濘,甩掉了昔日的辛酸,擺脫了貧困的命運,帶著澎湃的激情與自信,帶著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帶著莊稼人特有的樸實和芬芳,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開創更加燦爛的未來,我的心情也充滿了豪邁:家鄉發生的可喜的變化,難道不是當代中國60年來繼往開來、翻天覆地巨大變化一個直觀的縮影,一個偉大的見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