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議論文800字:為中年一代叫屈

這個題目起的有點譁眾取寵的意味,但是改了幾遍還是決定就叫這個名字。不想落得個譁眾取寵的名號,也不想贏得矯情的稱號,就暫且叫這個題目吧。費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

河南安陽一家用人單位將“孝順”、“厚道”列為用人的標準———凡是為人不厚道、對父母不孝順的職工不收。這從一方面體現出了我國市場已經發出了“人品很重要”的信號。但這不是我今天主要想談的問題。我想說的是何為孝。百道孝為先,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孝順父母的孩子稱為孝子。(那邊那位說了,你這不是廢話嗎?)您別著急聽我慢慢說。如今啊,這孝子也有了新解,孝順子女的人也被稱為孝子。當然這孝子在一般人眼裡具有諷刺意味。但我覺得好這可真妙,妙不可言。孝子既包括孝順父母,又包括孝順子女,這不就是現在中年人的處境嗎?中國人造字真是一絕。

近日來在很多年前的《讀者》上看見這樣一篇文章,裡面引用了北大教授吳小如的一番話,在下覺得十分有意思。

“我只想對尚有父母在堂的中青年朋友(包括已同我‘斷交’的那個活了四十多歲的兒子)說兩句心裡話:一是不要只為了發財與謀利而把與生俱來的先天良知擠出了你們的軀殼,倘能保存一線天良,勿忘父母在那艱難歲月里哺育你們成長的苦心,等你們到了我這把年紀時或者能稍減自己的惶恐與慚愧;二是把你們‘孝順’你們的獨生兒女的全部愛心拿出百分之一二來對待父母,那么我們這些七八十或六七十的老人就地心滿意足了。”

首先不能因為發財和謀利把良知擠出軀殼,這句話我是大大的同意。當然這裡的良知指得就是孝道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發財的標準是什麼。如果有人的兒子為了在家侍候父母,盡孝道,不去上班光是‘侍湯藥,未曾廢離’,那么他們花什麼呢?據我所知,現在的醫藥費可是貴的嚇人,可千萬不能生病啊。在家全新全意的侍奉父母肯定是不切實際的了,肯定地掙錢了,照吳小如教授所說這掙錢也不能為了發財,不能為了發財而忘記父母。那么各位中年人可要記清了在外面應酬的時候可要記得準時回家不要落下個不孝的罪名,不要加班。在掙錢維持生計和掙錢為了發財之間各位可要掌握好。這可真是難啊!

中青一代真可謂是拖家帶口,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五歲頑童,在家裡是頂樑柱,在外辛苦工作。難怪在部分孩子眼裡家長簡直就是超人,無所不能。要求自己不能在家人面前展現出脆弱的一面,在外面競爭激勵的環境中,更要展現精明能幹的一面。無怪乎,孩子都覺得家長其實很容易,也無怪乎有那么多的人渴望長大,渴望能有一個孩子來讓自己訓斥。殊不知這背後的艱難啊。請您稍微的展現出一點脆弱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第二是把你們‘孝順’你們的獨生兒女的全部愛心拿出百分之一二來對待父母,我覺得這點更有意思了。仔細一想發現邏輯上根本就講不通。中國有句古話“養兒防老”,養兒子就是為了有那么一天自己老的走不動了,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有個人可以照顧自己。那么就理所應當的對兒女好一點,要不然怎么防老呢。怎么讓他們到中年的時候“勿忘父母在那艱難歲月里哺育你們成長的苦心”呢?我陷入惶恐中,不禁想問問吳小如教授當初是怎樣在兒女和父母面前做出選擇的。還是那道百用不爽的題目,子女和父母落水,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就誰?我想如果是我的話,真不如自己掉進河裡淹死了,也不要做出這樣的選擇。可是我們的中青年一代天天都在做著類似的選擇,雖然有些無關生死,但是也是他們心靈受著折磨。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場還債和報恩的循壞,不無道理。每天都在這種漩渦中被捲來捲去的。今天的青年人,變成了明日的老年人,他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今天的少年變成了明日的中年,他們又會怎樣呢?

白駒過隙,每個人都在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孩子是我們賦予他的生命我們要對他負責,父母是給與我們生命的人,我們要對父母負責……在這樣的局面下到底有沒有什麼解決之道呢?我惶恐。

但是最後我還是不得不說這些都不能成為任何人不盡孝道的理由,我們不能棄父母,也不能丟棄孩子。道德法律的大旗壓在我們的頭頂。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想起父母那越來越彎曲的後背,父母不再高大,是我們撐起一片天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