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家風議論文範文800字【三篇】

【篇一】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每當耳邊想起稚童誦讀的《*規》,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回首中華五千年,長江黃河不絕流,炎黃血液於水濃。

古人云:家—國—天下。不論是原始的母系社會,還是後來至今的父系社會,無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周朝禮儀萬古傳,宗法情緣,讓家人間情感相通。一代,一代,父教子學,家訓家風就這樣傳承了下來。社會的穩定依賴於家庭的和諧,而家庭的和諧,正是良好家風的傳承。

細品古昔,諸賢家風名揚萬戶。

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仔細想來,這也是他的生平寫照。少時家貧,劃粥分食,刻苦攻讀。蒼天不負,終成名相。成功之後的他卻依舊嚴於律己;簡約樸素,不忘初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致生前不曾豪奢,入殮竟無新衣。一日,看到為朝廷之女的兒媳用從娘家拿來的絲綢做帳幔,心裡不高興,道:這樣好的絲綢,怎么能用來做帳幔呢?我們家一貫講究清素節儉,你們如果把這些奢華的壞習慣帶到我家裡,亂了我的家規,我就要燒了你的綢緞!正是這樣嚴格的范氏家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後人。

“不望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曾氏後裔經歷的餘年而不衰:中國近代外交家曾紀澤,數學家曾紀鴻,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翰林院最年輕的進士曾廣鈞等等,而這些卻是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兒孫。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家風的薰陶,而曾國藩家訓更是眾多家訓中的代表。曾家門風,以“八本”“三致詳”為精髓,為今人提供了堪為典範的藍本。曾國藩曾留下了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家訓如此,而曾國藩自己的言行更是“苛刻”。家裡不得僱傭僕役,男人必須下田耕地,女人需要親自紡織。據說,他穿的鞋都是夫人做的。他對祖訓的恪守,不得不讓人們肅然起敬。也正是這樣的家風和這樣的模範作用,讓曾氏家風傳承數代而不衰。

縱觀古今,戶戶家風平凡而又偉大。

央視“家風走進基層”專訪欄目,獲得了不少觀眾的好評。不論是問鼎諾獎的作家還是各行各業的普通市民,都道出了他們的心聲。

莫言說:“重視文化,與人為善。”

麵攤老闆說:“天上不會掉餡餅砸到我頭上的,做人要實在一點,樸實一點,厚道一點。”

台灣企業家黃梅頓說:“父親崇信儒家思想,常說一句話,我們不要做不要孩子做的事。”

.......

撫今追昔,不難發現,中華兒女的成長道路上,都有各自獨特的家風,或大如朝廷大員,或平凡如市井居民,家風都沐浴著我們。

雲往哪兒,取決於風的方向,風不定,運會迷茫。人如雲,行走在人世的天空里,家風尤為重要。良好的家風有如春風化物,雖默無聲息,卻指引人生,淨化心靈。

【篇二】

20xx年春節之際,中央電視台發起了“家風大家談”的活動。家風,顧名思義,就是家庭的風氣。一個家庭只有培養良好的風氣,樹立良好的家風,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和諧。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一個國家有良好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才能夠興國安邦!

縱觀古今,只有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才能成就一番豐功偉業。

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決心要著一部史書,但終究未能如願,深受其影響的司馬遷決心要著一部史書,完成父親遺留下來的任務。為此,他不惜忍受宮刑之辱,終於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記》

正是由於司馬談為他的兒子帶來了良好的家風,才能夠讓司馬遷忍辱負重,成就豐功偉業。

南宋名將岳飛,為他營造了良好的家風,臨行前在他那寬廣的背上刻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使他一心報效國家。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其子岳雲。使父子在中國的歷名垂千古。

習仲勛,原為彭德懷元帥的得力助手,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之勞,他不計個人得失、職位高低一心一意想著國家和人民。在改革開放那一關鍵時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出任了廣東省省長,使廣東從落後的小漁村一躍成為了改革開放最前沿。他一心為黨為國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xx。xx。執政後繼續弘揚了習仲勛的優秀品質。懲治貪官污吏,銳意改革,並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夢”。並積極的帶領全國人民去逐步實現這個偉大的“夢”。

“家風”正,則能安居樂業,“國風”正,則能興國安邦,一個國家要揚正氣、促和諧,積極發揮正能量。要依法治國。社會才能穩定繁榮。否則,就要落後挨打。新加坡第一任行政*李光耀,以嚴格的法律,開明的政策。使新加坡在短短的數十年里迅速的走在世界的前列。

因此,只有每個家庭都要樹立良好的家風。才能有良好的國風。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富強,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

【篇三】

家風又稱為門風,家風其實就是在家庭里形成一個統一的道德標準。所以說,一個良好的家風可以幫助在家庭中的成員更好地學習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

“學以增智,學以立身”,把勤於學習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常態任務。聖賢由學而成,才能由學而得。一個政黨會因學習而強大,民族會因學習而富強,同樣,家庭會因學習而不斷進步和發展。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是一開始從家庭的薰陶、而後在學習和工作的實踐中長期培育而成。古往今來許多有識之士,無不重視以文化人、以學治家,把個人的修身立業與培養良好學習家風聯繫在一起。從小就養成善學、愛學、勤學的習慣,才能不斷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氣質風範,也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古人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黨員幹部不僅要做勤於學習的表率,還要激發家庭成員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通過學習立身立德、增智強能,這樣也能使良好的學習家風薪火相傳。

“為官發財,應當兩道”,把甘於清貧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價值追求。是為子女留下萬貫家產,還是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檢驗黨員幹部是否具有良好家風的重要標誌。唐代詩人羅隱就有“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女謀”的名句留傳後世。*總理對政府官員也有著擲地有聲的話語:“為官發財,應當兩道,既然擔任了公職,為公眾服務,就要斷掉發財的念想。”當官即不許發財,這是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職業要求決定的,也是親職教育必須遵循的。事實說明,家財越多越有可能滋生懶惰心理,扼殺創造精神,這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極為不利的。真正高明的父母,是把優良思想和品德操守留給子女,這樣才能為家人贏得長久的榮譽和尊敬,為家庭帶來長久的歡樂和安詳。

“儉以養德,德由儉來”,把樂於節儉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行為準則。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就有“勤於持家,儉以養德”之說。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是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唯有從小就接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防止產生優越感,自覺克服驕嬌氣。節儉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個人健康成長的護身法寶。現實中,有的黨員幹部就是從追求奢侈生活開始,逐漸走上違紀違法道路的。要自覺遠離奢侈欲的*,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思想,不僅自己要以儉為榮,還要讓子女過過窮日子、苦日子,使他們真正把節儉作為一種意識,嵌入靈魂深處,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成為生存智慧的理性選擇。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把嚴於管教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家庭給人以歸屬感,成為人們內心情感最柔軟的一部分。正因為此,家庭容易成為人性弱點的避風港,原則易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易在親情面前突破。對家屬子女管理不嚴,常常導致家庭不幸。黨員幹部要自覺把好作風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經常向家人宣傳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劃清是非、美醜、榮辱的界限,對枕邊風善而從,惡而棄;對子女的不正當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同時,“身教重於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專一;要求家人潔身自好,自己首先要遠離低級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個追求進步的家庭,一個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家庭,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希望家家戶戶都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家風,讓家風幫助我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