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老街

秋日,在一個下著細雨的午後,寂寥的我悄悄地走進一條寂寥的老街。輕輕地腳步,踏著被秋雨印濕的青石板,仿佛是觸摸著一件被人遺忘的古董。這古董,它久藏於古鎮殷家匯。

殷家匯,地處秋浦河中游的西畔,東連池州,南接徽郡,西抵東流,北達安慶。其水運交通沿秋浦河直抵長江。殷家匯,並且是古代的軍事要地。不說秦漢時的停旅盤桓,也不說太平天國時的重兵駐紮;單是毛澤東的著名新聞《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就曾重點提到它。而殷家匯之得名,以我之推測,應該是緣於明末徽商在此的聚集。因為殷家匯占據得天獨厚的水運交通,所以老街也自然成為徽商山貨的中轉地。據說,那時徽商相約時有一句口頭禪,即“殷家匯”。意思是在老街上姓殷的一家茶肆匯聚。

我獨自彳亍在老街,希望像戴望舒一樣,能逢著一個撐著油紙傘,結著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雨,在下著,淅瀝淅瀝的。但油紙傘是不見的,更不說那結著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了。老街,顯得非常地寂寞,寂寞在於老街早已退去了歷史的舞台;老街,又顯得非常地喧囂,喧囂在於現代生活意識的強烈衝擊。

老街緊貼美麗的秋浦河西岸,全長大約兩華里。老街房屋均合面而建,磚木結構,多為青磚小瓦,地道的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大多是三進兩天井,前面臨街是鋪面,中間是廳堂,最裡間是居室,由前往後逐步升高,既體現了避水防潮的作用,也含有步步升高的寓意。只可惜有一些早已坍塌;有一些已改建為新式的樓居,給人的感覺是穿著布鞋打領帶,總顯得有些彆扭。

老街街道曲折幽深,曾傳有“九弄十三彎,無弄不通關”的說法。所謂“九弄”,都是街巷臨河的一面,直通秋浦河河埠頭(水運碼頭),現依稀可辨。由於老街水運暢通便捷,商品流通迅速,明清時就發展成為周圍百十里地的集市貿易中心,吸引了眾多精明的徽商大賈。據說,當時沿街店鋪多達百餘家,秋浦河沿岸商船停泊,槳聲燈影,曾經熱鬧一時。

獨自踏著街心光滑的青石板,穿過幽深狹長的街巷,恍惚走進一段悠久的歷史,那遙遠年代裡商販的吆喝在耳邊兀自傳來。仿佛此刻我的腳板下有節奏地敲擊著青石板,發出沉鬱的響聲;仿佛此刻我也並非僅僅走在一條老街上,而是輕輕地走在一部厚重的古書里。在雨中,回眸老街,雨水淋濕的青石板,石紋益加明晰,道道石痕,似乎訴說著一段老故事的最後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