枷鎖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水至清則無魚”便只能孤芳自賞。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經濟,文化也隨之全球化。於是全世界文化相互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激盪,碰撞。有的苟活,有的殘喘在民族的邊緣。然而,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基石與靈魂,失去了基石,國也只是空中樓閣,失去了靈魂,國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我們身臨其境時,我們隨之蕩漾時,是一種害怕,還是一種刺激,而給自己前行的路戴上了枷鎖。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節日在我們眼中是如此熟悉,但又是如此陌生,熟悉在:它滋生在我們身處的這片大地上,然後代代積澱,五千年,從量變變成了質變,我們享受著這種質變氛圍,這種氛圍潛移默化的薰陶著我們,其實我們骨子裡也流著這種血液,民族的血液。而如今,我們被時代的這個枷鎖緊緊禁錮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隨之禁錮。

民族文化的內涵都變得形式化,形式著清明節的祭祀,卻沒有了,“清明時節雨紛紛”的韻味。形式的端午節的吃粽子,卻沒有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愛國意識,壯懷激烈的節氣和氣骨。形式把一切僵硬,失去了真正文化自帶的內涵性。然後這種文化是我們的先人多少智慧和與對自然社會的一種崇敬的結晶,那是一種穿空間與靈魂的對話的文化,然後子孫代代衍承。

當春節除夕的守歲與家人團聚的韻味都被冰冷的電子產品取代的時候。一切的文化精神變得如此的空洞與失韻。幾千年的積澱如今變得如此的蕭條與不堪,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對於先人遺留給我們那么寶貴的財富被我們如此的揮霍與丟棄。我們又該如何為我們的後人交代。

不僅如此,在丟棄民族文化的同時,還做了一個隨波逐流的人。把一種對事物的好奇感投到了民族文化上,一味的去追逐天邊的玫瑰園,可是卻忘卻了就在我們腳下盛開的玫瑰。天邊的玫瑰再美,那也只是屬於天邊的人,只能讓我們可望不可即。看著多少人,頭破血流的往著天邊走去摘天邊的玫瑰,而讓腳下我們用自己雙手和心靈培養的玫瑰一朵一朵凋零的時候。花在流血,民族的魂也在流血。

中華文化能在過去的五千年來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是一種精魂在支撐著。它教給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教給我們“上善若水”的處世之道。中華文化滲透給我們的更多是一種內心的修為,然而這有這種“寧靜致遠”才能讓我們厚積薄發。

甩開束縛,甩開枷鎖吧!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伸出一雙溫暖的雙手,將這份精神代代傳承,讓中華文化在世界之林綻放出燦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