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端午

盛夏還未來到,端午佳節就已邁著它獨具韻味的腳步凌波而來。悄然幻化成一股濃郁的民族氣息,飄散在華夏大地上,盤桓在炎黃子孫的心中,永遠清香馥麗,滋潤心田。

又是一年端午節。夏日的悶熱讓我有些浮躁,什麼事情都沒了興致。然而,當我時隔一年,重逢那還泛著熱氣,瀰漫著香味的粽子時,心驟然平靜下來。坐在桌前,拿起粽子。頓時,一股葦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怦然心動。這是久而未逢的自然的芬芳,在我的心中激起澎湃的浪潮。透過那蒸騰的水氣,我分明可以窺見歷史的悲愴畫面。

戰國末期,秦國稱霸。楚國大夫屈原,滿懷富國強民的雄心壯志,勸告頃襄王搜羅人才、操練兵馬,為楚國報仇雪恨。只可惜忠言逆耳,他的滿腔赤膽,又怎能喚醒君主那早已泯滅的雄心。他反而遭到了小人的栽贓陷害,終被流放湘南。屈原是抱著國讎家恨來到汩羅江畔的,對於一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仁人來說,明知國家危在旦夕,卻無法施展雄才大略,這是憤恨的,更是痛心的。更可悲的是滿朝官員,又有誰能體會它的赤膽忠心呢?然而,他的思想早已在歷史的筆觸下持久地絢爛,被後人融進了端午的粽香、龍舟的號角,更將在民族的發展中生生不息的綿延下去。

我慢慢剝開粽葉,漸漸的,葦葉的芳香中又裹覆著糯米的醇厚氣息。忽而濃郁,忽而淡雅。我靠近鼻子,深深呼吸,其中的韻味真是一種享受,我更可嗅到其中夾雜的滿腔愁怨。

“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屈原在湘南的慨嘆。的確,國運多舛,民生多艱,淪落天涯的屈原也只能吟誦《離騷》來排解憂愁。而當地的老百姓亦能敬佩他的為人。於是,屈原,一位憂國憂民的志士,便在百姓的心中築成了一座光輝的豐碑,永不磨滅地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當那潔白的糯米綴著幾顆紅棗展現在眼前時,心中的暖流頓時噴涌而出,黏嫩的糯米靜靜地置於箬葉上,仔細端詳活似一件精工細作的裝飾品。雖然沒有華麗的珍珠翡翠,但僅憑那隱約地泛著紅暈般的米粒,就足以令我難以忘懷了。張開雙唇輕品滋味,剎時間,一股濃濃的甜蜜注入口頰,轉瞬間又滑入心田,滑落到民族的平仄之中。

屈原注定是歷史的悲劇,他帶著清高徘徊在江畔。正如他對一位漁夫所說的那樣:“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我寧願跳的江心,也不能讓自己乾淨的身子沾滿污泥。”於是,在五月初五,他懷著獨有的高傲與悲壯墜入汩羅江水,跳進了歷史的浪潮之中。他這一跳,即使悄無聲息的,又是震天動地的。他不留痕跡地融入到脈脈江水中,卻在民族的波濤中激起驚濤駭浪。而他也找尋到了渴求的清明,伴著澄澈的河水,在你我心中沉積成千古樂章。

粽香端午,願這寂靜清香永遠飄散下去,瀰漫下去,亘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