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的時候,走在光潔平坦的大道上;有的時候走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常常會有一條大河擋住人的去路。若有橋,人當然是從橋上走過,但若沒有呢?

砍棵樹做條小船確也可以把人載到彼岸,但終究不是好辦法;游過去既危險又不方便,也不宜付諸實踐。

難道就此停止不前?

羅傑?羅爾斯在一條大河前止步。他出生在美國的一個貧民窟,和其他黑人小孩一樣在貧困面前無知地歡笑。他不知道他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直到有一天,他的國小校長叫住他,半開玩笑半鼓勵地說:“我一看你纖長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會成為紐約州的州長。”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早在那之前,唯一令他鼓舞的是祖母“你將成為五噸重小船船長”的預言。從此,他時時刻刻地以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四十年以後,他果然成了紐約州第一位黑人州長。

羅爾斯為什麼能成為紐約州州長?說到底,是因為信心的勇氣。他在校長的鼓舞下,在心中造了一座橋,一座從自卑、無知到自信、奮發的橋。

造一座橋?

造一座橋。

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第一次來到了洪浪濤天的大河邊。怎么過河?老子、莊子說:人不能戰勝自然,“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啊!他們的主張是退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狀態,是退回到出發點。這種消極的思想被摒棄了。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他們主張造船過河,且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反正在過河以前什麼“民貴君輕”騙得一條小船,待過了河,自然是把船扔在一邊,顧自“食於人”去了。可惜,這種把戲在當時是行不通的。

造橋!韓非子的話擲地有聲。在他的指揮下,秦國第一個用“法”和“權”造成了通往封建社會的橋,從此“震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橋的功能就從此結束,秦過河拆橋,這又是後話了。

可是,自那以後,中國人就懂得了在面對類似情況下該做什麼了。比如現在,我們沒有現成的橋可過,蘇聯的跨台留給我們一個半拉子工程。我們不是遇難而退,也不是隨蘇聯的老橋走到河心然後跳下河去,而是重新造一座橋,一座從貧困、落後通往現代化的社會主義之橋。

美國在河的另一邊向我們招手:來吧!走我們造的橋。中國人說不,因為那不是通往我們目的地的橋。我們要造的橋,不僅要供自己走,還要供以後興起的社會主義國家走,這一座橋,擔負的不只是中國人民的使命,還是歷史的使命。

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或是社會,都會在前進途中遇到“大河”,而且常常地,沒有現成的橋可走。

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猶豫和後退,因為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除了自己動手造座橋,我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