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出來的思考

張道清獲救了,帶著“天啦,我不是在做夢吧!”的驚喜去了北京,一大批的醫學專家等著他,為他治病,對他而言,“苦海”已快渡到邊了;張艷芳也獲救了,不必再獨自用柔弱的雙肩撐起苦難的家,好心人已伸出了眾多援手,她的人生之路也已出現溫暖與光明。

這是個愛的故事,已有了半個幸福的結局,另外那半個我們也可預見,按理我們應該微笑,可我卻笑不出來。

這對父女現在幸福了,是的,這很好。但令我在感動中覺得沉重的是這幸福的出現伴隨著巨大的偶然性。構想一下,如果《常德日報》沒去採訪這對父女,如果湖南衛視沒跟蹤採訪這篇報導,或徒有感動沒有行動,這對父女又會怎樣呢?

當然,我本不能用這樣的惡意來懷疑善良的人們,但我們不可否認在我們周圍的確還有不少漠視他人痛苦的人。況且,慧中醫院也只是一家醫院,只能將一個或有限的少數的“張道清”送上新生之路,更多的張道清怎么辦呢?而且,《常德日報》與湖南衛視也只不過是兩家媒體,讓他們長期大量地這種工作事實上根本是不可能也不實際的。

應該由誰來負責救助張道清?在法律監督下的專門機構!回頭再看看新聞吧,在張道清父女獲得幫助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沒有找到任何強有力的機構與法律支持這一行為。到現在為止仍沒聽說有什麼這方面的規定來保障類似“張道清”的人群。這就是我笑不出來的原因。

但願我只是閉目塞聽,見識短淺。因為如果真的像我所說的那樣,就意味著法律可以默認我們不去救張道清,他若是死去,女兒因此輟學或餓死街頭,我們任何人都不負法律責任!

我知道,你看到這兒一定會拍案而起,指責我--“難道人心就這樣冷淡嗎?”當然不!我從來都不這樣想,否則張道清又怎會處於今天的狀況呢?這不就是愛心的證明嗎?我只是想說,我們不僅要給張道清關愛,更要想到使每一個像張道清一樣的人都得到關愛,並賦於他們正常生活的權利。因為愛雖然高尚且無處不在,但僅憑情感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甚至來維護社會的秩序,畢竟太脆弱啊!

對社會中類似於張道清的那些渴望得到幫助,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人們而言,我希望,有一天我們說:“我們必須幫助他們”,而不是:“讓我們幫助他們吧,我們應該這樣做。”

到那時,我想我們會為每一個得到愛的人而放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