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高一議論文:不可或缺的上帝

“仰望星空,你是否感到上帝的存在?”這是《天使與魔鬼》中的一句話。

我想很多人會以為這很無聊,但事實上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通常認為耶穌、佛、安拉等是信教的人才能理解的,普通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不需要宗教信仰照常可以生活,但殊不知上帝——信仰是不可或缺的。

追尋信仰,鑄就品性,方能收穫幸福人生。

有一個無神論者正向人們講上帝絕不可能存在,他還向上帝挑戰說:“如果你真存在,就下來把我殺了。”煞有介事地靜候幾分鐘後,他對聽眾說:“你們都看見了,上帝根本不存在。”這時一位農婦站起來對他說:“先生,我不想反駁您高明的理論,但我有個問題:我信奉耶穌,多年以來讀《聖經》,我的到安慰,得到了人生快樂。假如我死時發現上帝根本不存在,《聖經》全不可靠,我一輩子信奉耶穌,損失了什麼?”無神論學者驚嘆於這簡單的邏輯,想了一會低聲回答:“我想你一點兒損失也沒有。”農婦又說:“那當你死時,假如發現果真有上帝,《聖經》千真萬確,天堂地獄也存在,我想請問,你損失了什麼?”學者沉思許久,竟無言以對。

正如婦人所說,她在信仰中找到了安慰,找到了快樂,即使上帝不存在,她的人生是幸福的。而學者的生活或許會因缺少一種精神的寄託而變得空虛。其實我也不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但我們的心中應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的上帝,那便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精神依靠。那其中的安慰和快樂從何而來呢?

教徒的祈禱,不過是祈求上帝的保佑或賜予福祉,實際上是希望一種力量讓好事發生,遠離災難,而當他相信神能賜予虔誠的他這種力量時,他總能有所慰藉,而對生活充滿希冀。這樣的人難道不能樂觀而豁達嗎?另一方面,他們懺悔,請求寬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因為信仰的精神約束而應恪守準則,更客觀地看待自己,更理性地看待他人,更智慧地看待世界,反省,給心靈洗禮,讓精神升華,仿佛得到了神賜予的智慧,這未嘗不是一種快樂。

信仰讓人變得充實,變得超脫自我。上帝真的有力量嗎?是的,這是一種思想上的力量,進而轉化為行動上的力量。我們總深深敬佩革命先烈在嚴刑拷打下仍不屈的剛毅堅韌,他們所靠的不就是信仰嗎?或是對戰友的掩護,或是對紀律的尊重,或是對光明的渴望。這一切都源於信仰,它在特定的時刻將轉化成不可估量的力量——信念、毅力、約束力、精神支持力。正如拉爾夫所言:“歷史並非由所謂的‘歷史力量’組成的,也不是由機械的必然性而構成,更不是由超人力的某種力量生成,而是由人類的個人,有時候是涉及存亡關頭的個人行動,但又往往是在這種個人的領導下,各個個人同心協力的一致行動形成的。”

信仰讓人變得強大,變得堅不可摧。

尼采有了對神聖思想的信仰才能馳騁在精神的平原,用犀利的眼光透視世界;諾貝爾有了對探索創新的信仰,才能孜孜不倦,最終獻身科學。一個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因為堅持對希望的信仰才走出困境;一個馬拉松選手,因為堅持對堅持的信仰完成比賽。反之,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思想可能被利益驅使,心靈可能墜入黑暗的深淵;在困難面前可能退縮無措,在耐力、意念的考驗中可能半途而廢。

信仰讓人變得純粹,變得本真勇敢。周國平在《與上帝邂逅》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夢見上帝,他剛剛睡醒。但我白天還對學生們發議論說:“上帝並不存在,他是人的一個夢。沒有這個夢,人生就太虛幻了。”當我想躲開上帝時,他叫住我,狡猾地笑著說:“我是你的一個夢嗎?”看我不開口,他接著說:“正相反,這個世界,你們人類都是我的一個夢。”我有些生氣地說:“現在你醒著不是夢了,為什麼我還在?”“我還沒太睡醒,等我全醒了,你看還有沒有你?”第二天上課時我對學生說:“幸虧上帝是一個夢,如果他真的存在,人生也太虛幻了。”

這或許可以用托爾斯泰的話來解釋:“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沒有。”沒有信仰的人生是虛幻的,但一切都交給信仰的人生也是虛幻的。

豐子愷認為人的生活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可見信仰是高層次、高品質的靈魂享受,雖非一般人可解,但確實其樂無窮,奇妙難表。

追尋信仰,鑄就品性,方能收穫幸福人生。

讓我們召喚心中的上帝,感受這不可或缺的信仰帶給我們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