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議論文800字範文【三篇】

【篇一】

成長的道路崎嶇不平,有歡樂也有煩惱,其中有幾件事讓我至今難忘。

第一件事是學騎腳踏車:那是我6歲時的一個下午。陽光火辣辣地照著大地,我在操場練習腳踏車。那時我還不會騎,只能讓媽媽扶著后座,幫我把持住腳踏車。但是,每當媽媽一放手,我就一下子向一邊傾斜過去,重重地連車帶人摔到地上。時間過得很快,夜色籠罩了大地,我只能回家。雖然今天沒學會騎,但我依舊很開心,因為我已經掌握技巧,只要多加練習,就可以學會騎腳踏車了。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剛洗漱完畢,我就推著我的腳踏車到樓下練習去了。今天真是個好日子,第一次騎上腳踏車就學會了騎,根本不用媽媽扶,就可以在操場上自由地騎來騎去了。我高興極了,在小區里騎了一上午的腳踏車。可是,在我騎最後一圈的時候,不幸發生了。在轉彎口,一個大坑出現在我面前,我急忙剎車,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我只好硬著頭皮往前沖,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我在腳踏車顛簸時鬆了手,人一下子摔下地,車也在我前面側翻了。腳踏車倒沒什麼事,可我卻擦破了一大塊皮。

第三天,我決定忍痛去"會會"那個大坑,於是我騎上腳踏車,在小區里騎了起來。又到"大坑轉彎口"了,我一邊緩慢地剎車,一邊向大坑衝去,經過一陣"漫長又痛苦"的顛簸,我安全通過了"大坑轉彎口",我高興地歡呼起來:"我學會騎車啦!太好了!"......

成長時不僅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還有一件事讓我受益匪淺。第二件事是競選大隊委:那是我十歲時的一個星期五,學校的報告廳里坐滿了人,他們正在舉行大隊委競選,我也坐在其中。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終於輪到我了,我走台去,開始演講.3分鐘過去了,演講結束我走下台來,期待著宣布新一屆大隊委名單。四十分鐘過去了,所有票數已統計完畢,開始宣布名單:"5號,7號,10號,13號,19號,23號,28號,30號。"我仔細聽著,但沒有我的號碼.回到家,我傷心地坐在椅子上,發著呆,媽媽似乎知道事情的情況,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說:"成長道路上難免有些挫折,人也必須在挫折中成長,這次不行,下次再來!"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現在,回想這些故事,我知道了或模模糊糊懂得了,成長,就是在挫折中不斷練習,直到成功。

【篇二】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春風桃李,落葉梧桐。萬物靈長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己音容相貌。好像自然的事物沒有是什麼亘古不變的。但是不變與變化應該是互相依附的存在。

執子黑白的人生,落在經緯交錯的方格中,步步為營,如履薄冰。他以巨觀萬變,應對棋局的滄桑巨變。吳清源先生的人生就是這樣,他與他的棋子落在那個格局混亂的民國時代。棋局上的他,以詭異簡潔的手法,變幻莫測的棋局,讓對手“繁華殆盡”棋局之外的他,同樣是一個隨世事漂泊的,一個只心繫圍棋的獨行者。而無論是在對弈中還是生活中,吳清源先生都是以萬變之化,應對萬變之事。

“百讀紅樓百動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從細筆驚新語,重向高山愧舊琴”這,就是文學泰斗周汝昌先生一生的精神寫照。

當初曹雪芹耗盡畢生心血,歷經十年滄桑,在“紅樓”的筆耕中走到了他自己生命的盡頭。而文學大師周汝昌,在研究“紅學”長達六十年的旅途上,同樣奔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可誰知,在這條生命的長跑中,他所度過的心酸苦楚。年少的周先生,治學書畫,絲竹粉墨,無一不精。他雖生於書香門第,但是他的年少時光卻是在那個哀鴻遍野的社會裡聽著軍閥混戰的炮聲度過的。而引領他走上紅學之路的是與胡適先生的一次偶然相遇。從此,這位紅學大師真正的旅途便開始了。無論是長達八年抗戰,還是對文學家地獄般的*,都沒有絲毫擊退這位大師前進的步伐,當周先生完成他當初對胡適先生的提議時,已經度過五十六個春秋,於是百感交集的周先生賦詩道:“五十六年一願償,為芹辛苦亦榮光”他用他那一生未變的宏願,勇敢的應對中國百年的滄桑巨變,當真是“以不變應萬變”

無論是萬變的吳先生還是不變的周先生都已經遠離了我們,而在生活中迂腐的人永不改變,趨炎附勢的人變得過火。大抵都是因為他們對生活與未來充滿迷茫與恐懼,以至於迷失了自己,而歷史在永恆的變化中,終將會模糊這些人的印記。不被世人所追憶。

吳清源先生和周汝昌先生的身上都存在著“不變”與“變化”至於原因,在我看來,兩位先生甚至是許多偉人,都有著一個永恆不變的信念,來抗擊世事的滄桑巨變。

所以不變的信念就好像未經雕刻的胚玉,在歷史的如刀般的變化中,堅持本心,終將會刻出令人敬仰的雕塑。

【篇三】

明朝理學家薛宣曾說過一句話:“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確實,不假思索的閱讀是膚淺的,閱讀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理性,更理智地看待人世。

小時候讀《小飛俠彼得。潘》,深深地被其中的情節所吸引,時常幻想要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彼得。潘那該有多好。於是在每天睡前我都要纏著媽媽給我念上一段,聽多了就許下一個願望:我長大了要做一個偉大的探險家,去尋找一個像夢幻島一樣的夢幻王國。

漸漸地,漸漸地,我終於看到了結局,當看到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看著長大的溫迪和她的孩子們快樂地玩耍時,他難掩的哀傷時,我忽然明白了一點什麼。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真的有一個夢幻島的,我們會長大,會有煩惱,但我擁有的一點也不少,我擁有很多人的愛與關懷,不用像彼得。潘一樣做別人幸福的旁觀者。

文章在瘋狂中傳遞了一種理智的魅力,它象徵了永無止境的快樂、永遠的童年,但通過對它的閱讀使我更理智地明白懂得愛別人也懂得別人的愛才是那彩色帷幕的真諦。

閱讀使人理智恰巧表現於它把所有的精華真理都深深藏在文字絢爛的羽翼下,而真正理解它的過程中,人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理智的飛躍,它使我們拋開所有浮誇,直面真實與理智的浪潮。

還記得國中時老師要我們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初看我僅僅對那位辛苦了85天好不容易等來大魚,卻最終分食鯊口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表以深深同情,他的生命悲哀而令人感慨不已,我深深陷在了悲情的迷惘中。

恰巧當時我從圖書館了借來了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我深深地為其中的主人公喬頓為西班牙反法西斯鬥爭而獻出生命時,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一次看《老人與海》,那老漁夫聖地亞哥就算只帶回一具魚骨也仍然與鯊魚抗爭的形象一下子閃現在了我腦海中,我從青年喬頓和老漁夫聖地亞哥身上領略到了一種人性堅強的魅力。“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老人那看似不幸的形象可以理智地看待為是一種總與厄運抗爭的精神,即使可能不敵,但尊嚴與作為一個人的堅持不容許我們有一絲一毫的退縮。

閱讀是培養理智的一個過程,它讓我們用更客觀,更貼近作者心靈的角度去看待文章,去聆聽一個智者的內心獨白,或許結局並吧一定皆大歡喜,但人性總是閃耀著光輝。急躁之下的想當然是品不出文筆間的山間鳴澗的,閱讀使我們變得理智,變得更懂用心去讀這個世界。

讀《夏洛特的網》讓我看到了友誼那付出生命去扞衛的感動,使我更理智地對待每一個朋友,理智地維繫著友誼的可貴;又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為個人理想而不悔奮鬥一生的追求讓我更理智地看待夢想,明白它與現實並不衝突的存在。

閱讀是一把探索生命的鑰匙。詩人何其芳有一句話“讀書就是翻譯,因為從來不會有兩個人的體驗是相同的。一個拙劣的讀者就好比一個拙劣的譯者:他會在應該意譯的時候直譯,而需要他直譯時他卻意譯。”因此,閱讀的過程恰巧使我學會變得更為理智,看清什麼是作者意在抒發和傳揚,什麼又是作者興起的一時快筆。就似開礦,閱讀就是為了理智地通事理,從而更好地生存在這個世界裡。

理智是閱讀的一種選擇;閱讀是引領我,使我理智的智慧通道。我願在每一本好書面前停留,就像理智的積澱使真理在我面前一一停留一樣。